: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
柯琳・狄瑟涵 Corinne Diserens
協同八十多位藝術家的貢獻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一場豐富多彩、長達五個月的藝術饗宴,展覽、行為表演、影片放映、論壇、朗讀會、系列座談,以及與台灣不同文化教育機構合作推出的各類工作坊,在席間交織輝映。1
美術館遊走於知識體系之間、跨領域藝術實踐經驗、以及將文化典範轉移納入考量之形塑社會組成研究,其所扮演的催化角色就是本屆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的探索目標。在此前提之下,企圖尋找「雙年展」作為一方法論的解放潛力,將雙年展機制視為一個具差異性的有機母體(matrix),以「演繹檔案」(performing the archives)、「演繹建築」(performing the architecture) 、「演繹回顧」(performing the retrospective),以及根植於藝術生產與思想實踐所創造的話語機制和反射影像(reflexive images)等路徑,在歷史與現實的基礎上,思索美術館與即將浮現或不可能到來的現實之間,可能存有的合作或對抗關係。
本著對於集體記憶生成機制與美術館角色的思辨,本屆雙年展積極闡明「檔案化」(archiving)或「反檔案的」(anti-archival)姿態與記憶模式組成之間的關係,透過那些企圖使集體記憶和想像記憶維持活力且尚未被揭示的藝術生產,以期顯現一種源於觀眾和作品之間的「關鍵親密感」(critical intimacy),藉以凸顯在轉變的文本下,對於藝術生產和文化典範可能產生的各種解讀、使用、挪用和思考。藉此,期望對於科層制度(bureaucracy)的批評有所貢獻,並使根本性的思考不失去撼動力,透過這樣的自我期許試探解除權力結構的能力。如此,人類想像力才能從僵化地帶中解放,自主探索不同的論述,讓共同的記憶得以傳播,並找到安定之所。
本屆雙年展提供一個鼓勵藝術實驗和公眾辯論的場域,重新梳理那些既存且被共享的邏輯;並致力提供一個公共場所,讓藝術,以及自社會主導論述中尋找解放的行為和形式,得以自主於這樣的公共場域中呈現。
在支持台灣當代藝術創作的層面上,本屆雙年展期望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製作、協作與展示大量來自台灣、亞洲與國際藝術家的創作(包含視覺影像與演出),交織呈現歷史的共時和共鳴。部分受邀藝術家藉由視覺、表演、話語機制的展呈,企圖召喚上個世紀藝術大師的豐富語庫,這些經典藝術作品哺育了他們自已的藝術實踐,藉以詮釋包含前衛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熱帶主義雕塑家麗吉亞.克拉克(Lygia Clark)、達達主義旗手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引領龐克運動的多棲舞伶娃雷斯卡.基爾特(Valeska Gert)、法國二十世紀建築師科比意(Le Corbusier)、左翼女性主義織品藝術家漢娜.瑞根(Hannah Ryggen)、美國實驗舞蹈及編舞家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極簡主義藝術家艾德.萊茵哈特(Ad Reinhardt)、前瞻性藝術實踐者維凱奇(Witkacy)、已故隱士畫家葉世強等人作品。
「2016 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 : 雙年展新語」以營造親切友善的時空間為發想,同時也包括幾個平行計畫,將於2016 年9 月10 日陸續展開,如特別企畫「小影院」放映專區,以及位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的駐村計畫。此外,另有好幾件裝置作品也將接力於11 月、12 月以及明年1 月,在台北現身。
除此之外,編舞家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與十五位舞者,將從12 月9 日 起為期四週,於美術館的空間場域裡,交織展演各自的主觀時間軸,演出舞作策展導言淺述《回顧》。《回顧》擷取勒華獨舞作品片段,雜揉每一位表演者自身經驗發展出的舞蹈元素,透過空間、觀者、舞者之間的協作效應,與美術館、劇場交融共舞。
本屆雙年展展出期間,與教育文化機構夥伴共同規畫了多個工作坊,至於豐富多樣的行為表演節目,則會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其他場地進行,此外還包括本屆雙年展專門委託創作的藝術品,展現出藝術家群策群力,共同開創新途徑,使得跨領域實驗得以實現。
「台北雙年展論壇」將於2016 年9 月10 至11 日、11 月26 至27 日及2017 年1 月 13 至15 日,分成三個階段舉行。期望能聚集社會大眾與藝術家、研究學者,一同參與講座、展呈、討論、影片放映、音樂演出與表演。眾多哲學家、歷史學者、人類學家、藝術家、作家、編舞家、導演和音樂家,將在論壇中呈現他們的作品,並分享正在進行的計畫與相關研究。對於「台北雙年展論壇」系列計畫,歷史與理論將不會被視為獨立於藝術實踐之外的個體,反而會被作為當代藝術脈絡中不可或缺的內在因素;本論壇亦將取自異質多樣的各式資源,探討教學原型、模式與形式。
由美學理論工作者與評論人龔卓軍策畫持續數月的「交陪×攝影論壇」系列座談(2016 年9 月 17 日、10 月22 日、11 月19 日、12 月17 日),將試探台灣攝影史中的民俗宗教慶典影像。攝影師、研究者、編輯等將受邀分享佛道教民信仰慶典之紀錄影像,透過討論與分享,試圖跳脫制式以個別攝影者或西方現代攝影典範的研究史觀,進行不同視角的檢視。
「誌作」(The Editorial)是位於香港的亞洲藝術文獻庫和Vernacular共同籌畫的獨立評論編輯平台,將於2016 年12 月10 日至11 日舉行。透過演說、朗讀、討論、工作坊、新書發表、出版內容等豐富節目,討論亞洲獨立藝術出版的角色和擴展中的網絡、對在地和國際的影響力、混種的出版實踐和論述/擴散內容的方式,以及獨立出版平台由藝術書籍出版逐漸轉變為藝術圖書館或相關文獻庫,並再塑為生產、接收、傳播場域的角色蛻變。
「2016 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因個別人士和機構單位的共同參與得以順利完成。我首先要由衷感謝藝術家與講者的卓越貢獻和慷慨付出,感謝公立與民營機構的寶貴合作、作品出借與支持,感謝在台灣接待我的各位,謝謝您們分享的想法與見解。最後,但也同樣重要的就是感謝臺北市立美術館邀請我擔任第十屆雙年展策展人,諸位的全心付出,使得本屆雙年展得以全面順利開展。我特別感謝北美館團隊的不懈努力與一直以來的悉心照顧。
1. 台北藝術村、牯嶺街小劇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台北試演場、紀州庵文學森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研創中心、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Vernacular 和 Motto Books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