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路克. 慕連
Jean-Luc MOULÈNE

1955年出生於杭斯,法國|現居住於巴黎
  • 尚路克.慕連
    《「斯特隆玻里」晚禮服》,1999–2000
    cibachrome相紙、diasec装裱
    47 × 36公分
    版權所有:Jean-Luc Moulène / ADAGP
  • 尚路克.慕連
    《巴黎地鐵圖》,1999–2000
    cibachrome相紙、diasec装裱
    47 × 36公分
    版權所有:Jean-Luc Moulène / ADAGP
  • 尚路克.慕連
    《智力玩具》,1999–2000
    cibachrome相紙、diasec装裱
    47 × 36公分
    版權所有:Jean-Luc Moulène / ADAGP
  • 尚路克.慕連
    《彈頭》,1999–2000
    cibachrome相紙、diasec装裱
    47 × 36公分
    版權所有:Jean-Luc Moulène / ADAGP
編輯平台 2016.9.10 10:00 臺北市立美術館

尚路克.慕連表示:「我感興趣的是產出本身即為衝突位址的作品。」在《罷工物件》這一目錄形式攝影作品中,由於創作題材是一系列1970至1990年代法國罷工者在停工期間變造產出的物品,因而與創作主旨構成另一種雙重性。無論是將宣傳標語疊置於公司標誌,或大膽移除通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元素,這些物件都是生產工具被轉轍至其他軌道的結果。它們的原本作用是吸引注意、促進團結、籌募資金,但由於其可丟棄的性質,在催生它們的衝突事件落幕後,它們大都隨之消失於世。   

慕連透過刊登於報刊的廣告蒐集到這些物件,隨後將其贈予位於北法工業城魯貝(Roubaix)的法國國家勞工檔案資料中心。他強烈意識到藝術家標簽的奪取本質及攝影的扁平化導致物件本身的意義遭受扭曲,因此拒絕擁有這些紀念物。他強調他只是藉由創作展現這些物件,而不是加以表現。   

數個物件係於利普(Lip)集團抗爭事件期間製成。該事件於1970年代初爆發於法國東部柏桑松(Besançon)的利普製錶廠,持續到1976年,在法國及歐洲各地號召數以萬計人士參與。罷工期間工人發展出「自主管理」模式,將公司易名為「帕朗特實業」(Les Industries de Palente,縮寫LIP同公司原名),製造手錶及其他物品,以非官方方式銷售。這起連環罷工還有另一層歷史意義:中央政府最後決定迫使公司關閉,以避免全國性勞工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