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森特. 梅森
Vincent MEESSEN

1971年出生於巴爾的摩,美國|現居住於布魯塞爾
  • 文森特.梅森
    《一、二、三》,2015
    三頻道數位錄像裝置,環繞聲
    片長35分鐘,循環播放
    展覽現場:布魯塞爾的WIELS美術館,2016

「一個幽靈,情境主義國際的幽靈,在世界遊蕩。」西方現代性最後一場國際前衛運動——情境主義國際(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藉這則暗指〈共產黨宣言〉開章首句的表述,用充滿爭議的姿態將自己刻進未來的歷史。此派思想在概念與形式的世界中留下基進且難以抹滅的印痕;它在1968年法國發生的五月學運所發揮的工具性及決定性作用,與對市場奇觀形式的批判與異軌(détournement),從本質改變了對藝術、政治、日常生活之關係的理解。藝術是其優先目標,自此,藝術家對這批判傳統的探討和爭辯便從未歇止。

在《一、二、三》中,文森特.梅森重訪該運動至今仍被抹煞的部分歷史:他在比利時情境主義者拉烏爾.范內格姆(Raoul Vaneigem)的檔案中,找到剛果情境主義者姆貝羅羅.雅.姆皮庫(M’Belolo Ya M’Piku)於1968年5月時為一首抗爭歌曲所寫的歌詞。梅森和姆貝羅羅及金夏沙的年輕女音樂家的合作為該曲帶來新的詮釋。此片以散亂的電影呈現手法,為這些集體改編的主體性作出空間的轉譯。

由剛果藝術現代性關鍵人物弗杭扣.盧安波(Franco Luambo)領軍的知名OK Jazz樂團是從「一、二、三」俱樂部(Un Deux Trois)起家的,這座多彩的迷宮為一場音樂漂移(musical dérive)提供了舞台。此片以出色流行的混種音樂剛果倫巴、受威脅的鄉土建築,和昔日的革命修辭為背景,將意外交匯的故事訴諸音樂,而俱樂部也被試圖適應彼此音調的樂手轉化為一個實驗空間,成為歷史僵局及革命理論提出的未竟承諾的回聲室。

 

佚名 anonymous

《野建築》(1936–2016)這件錄像作品的內容取材自一封匿名通報者寫給某位 當代藝術家的信。1960 年代初期,「國際情境主義」擘畫要在偏遠島嶼上蓋一 座名為「烏托邦」的實驗城市,當時那位藝術家就是在研究這個胎死腹中的計 畫。這件作品主要是由攝影檔案和一些影片片段所組成,大多數是之前未見過 的,日期則可追溯到1930 年代中期,這份神祕文件於當代最知名建築檔案的 核心:「勒.科比意檔案」(Le Corbusier Archive),探查那迷宮般的空間。艾斯 格.尤恩(Asger Jorn)曾是柯比意的助理,後來成為最重要的功能主義藝術家 與「國際情境主義」創始人之一,他是這份文件的中心人物,也是能讓這份隱形 檔案在今日變得有意義的引導者。

 

協力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