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曼. 齊亞羅斯塔米
Bahman KIAROSTAMI

1978年生出於德黑蘭,伊朗| 現居住於德黑蘭
  • 巴曼.齊亞羅斯塔米
    《重演》,2006
    錄像,彩色、有聲
    片長1小時
影片放映 2016.9.16 16:00 臺北市立美術館
影片放映 2016.9.18 16:00 臺北市立美術館

巴曼.齊亞羅斯塔米的紀錄片聚焦於當代伊朗社會中的信仰之政治力量,在由紛爭形塑的伊朗社會中細膩地探索宗教意義的複雜層。

本質上,影片《德黑蘭的雕像》質問紀念碑於今日德黑蘭的功能:該城是座受意識形態支配的後現代大都會,伴隨遺忘的折磨。該片追蹤兩座重要公共雕塑的命運:第一座是1970年代時最為前衛的伊朗現代雕塑家巴赫曼.摩哈瑟斯(Bahman Mohassess)的皇室委託作品;第二座則是伊拉吉.耶斯坎達里(Iraj Eskandari)獻給伊斯蘭革命,立於安格拉巴圓環(Enghelab Circus,革命圓環)的作品。革命爆發時,第一座雕塑注定被忽略,最後被移入倉庫。而第二座則成為德黑蘭眾多公共計畫的地標,藉以慶祝革命及兩伊戰爭。但不久之後,可能會啟動將第二座紀念碑移走並改建地鐵站的計畫。而令藝術家及官員感到高興的是,他們打算修復摩哈瑟斯的作品,並將其重新豎立於原址。

每年的穆哈蘭姆聖月(Muharram),一般商人、卡車司機和地毯業務員皆穿上戲服來扮演伊瑪目胡笙(Imam Hossein,穆罕默德的外孫)的殉亡。影片《重演》以新的視角來審視這場戲,或這場再扮演。來自全國各地的演員及音樂家前來德黑蘭,於白色布幕前演出該戲,但舞台和道具卻被撤走。這個過程令人同時感到不安及平靜:對戲劇儀式而言,傳統舞台的基本條件被去除,演員會感到焦躁,但也樂於在電影的聚光燈前。棚內的場景和表演者的日常生活場景被混合在一起。透過這場獨特劇場的鏡頭,本片省視了伊朗社會、集體哀悼,以及宗教再現的複雜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