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後法式影像詩人 - 尼爾・貝盧法 Neïl Beloufa

文 / 吳曜宇

 

以擅長結合大型裝置及錄像藝術的法國新銳藝術家尼爾・貝盧法(Neïl Beloufa),出生於1985年,年紀尚未達30歲,便已在巴黎東京宮以及美國、歐陸甚至亞洲等地辦過無數的個展及聯展,他也是許多國際影展的常客,諸如像多倫多影展、鹿特丹電影節、倫敦影展、德國奧柏豪森國際短片影展、漢堡短片影展和芝加哥影展等等都可以看見他作品的身影;尼爾・貝盧法生長在一個阿爾及利亞裔的家庭,不僅曾在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ENSBA)和法國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 ENSAD)兩所知名藝術學府深造,並且曾一度以交換學生的身份在紐約柯柏聯盟學院(Cooper Union)和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求學,在求學歷程上頗為耀眼。

尼爾・貝盧法此次參與臺北雙年展展出的作品為〈頂尖事物、決心、熱情、變遷及生活〉(Superlatives and Resolution, People Passion, Movement and Life),是一件為臺北雙年展全新創作的移動裝置,貝盧法選擇以泡棉、塑料玻璃及金屬當作主要媒材,外型像極了一扇傳統中國屏風,整件創作將被放置在移動式的軌道上,不斷來回運行,同時在作品一側,將架設一台投影機,將貝盧法2011年的錄像作品〈People’s passion, lifestyle, beautiful wine, gigantic glass towers, all surrounded by water〉(2011) 投影在透明的塑料玻璃上,由於表面不均的關係,影片最後會產生出一種多維的視角。

表面上,這件錄像只是將背景設定於一個不知名的北美新開發的社區中一連串訪問,受訪的社區居民暢談他們對理想生活的想像與投射,長度約為10分鐘左右,影片中有可以俯瞰平整草坪的高聳公寓,來往行人漫步於曲徑,亦有不少像是慢跑或騎單車的人們,彷彿試圖呈現一個中產階級式的形象。實際上這件作品是貝盧法在加拿大溫哥華駐村時的創作,藝術家一開始便告知所有的受訪者得以暢談任何想法,唯一的前提必須是正面的事物,不論是真實又或者帶有虛構的成分,談論主題多圍繞在他們心目中,什麼樣的環境是他們所願意居住的地方。因為溫哥華已連續好幾年被選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和澳洲墨爾本等城市齊名,整件裝置作品主要探討我們當今社會中場域和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之間逐漸模糊的界線,也許,溫哥華又或者北歐的宜居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幻想,最重要藝術家想表達的是:對圖/影像真實性的合理懷疑。在我的訪問中,貝盧法提及:

「我希望這件作品的外形是看起來像是高聳摩登公寓,玻璃帷幕的造型外觀、有游泳池、有健身房還有噴水池等設施,同時還能夠俯瞰公園綠地的那種,另外我還想表達的是,現代社會中荒謬科技神話現象,我們相信科技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對蘋果或是三星的產品深信不疑,簡直就像是把它們當作成一種宗教信仰在膜拜,這是件很奇怪的事。」。

如果說貝盧法的錄像創作總是遊走於虛實之間實在是一點兒也不為過,在他的作品中,從來不會出現有戲劇背景的演員,反而是許多未經表演訓練的素人,貝盧法透過自願參加者的口吻來表達他所想陳述的議題,並且在攝影鏡頭前,不厭其煩地準確解釋他每一次計劃的內容與想法給前來參與的對象,因此展現出一種純粹而誠摯的意象,貝盧法作品運用了模糊曖昧的暗喻符號來補充這樣一種誠摯性的操作,讓這樣的反差讓受訪者所言事物的期待性質強烈地凸顯出來。舉另一個較為早期的作品來當作例子,和〈People’s passion〉的拍攝手法類似,都是由一連串的訪問所構成,〈Kempinski〉(2007)是在一個北非國家馬利的首都巴馬科所進行的拍攝計劃,和貝盧法先是希望參與計劃的當地人談談他們對於未來有什麼想法,影片一開頭就是一個烏黑、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看起來像是一處杳無人跡的野外站著一名非洲男子,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著,全長約十二分鐘的錄像作品,從頭到尾都是處於一種視覺上昏暗且隱晦的圖像,伴隨著宛如驚悚片般的音效配樂,我們唯一看得見的是手持螢光燈的人,彷彿人以外的樹叢、房舍甚至和其所身處的世界都已全然的孤立了。

另一部作品〈Untitled〉(2010)是貝盧法在Le Fresnoy國立影藝多媒體教育暨工作室(Le Fresnoy-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就學期間的創作,在這件頗有敘事電影調性的影片中,藝術家訪問了他的房屋仲介、花園園丁、家事幫傭和鄰居等人,假設一幢在阿爾及利亞的民房已經被恐怖份子佔據了三年,他們要分別談論關於在內部可能發生的事情。所有的受訪者全部都是以背對著攝影機入鏡,試圖營造如同真人真事的氛圍,這樣一種科學幻想與虛擬情節的操作一直都是貝盧法創作中重要的元素。

事實上,貝盧法一直嘗試劇情片的拍攝,企圖藉由這種劇情片的影像與觀影空間的交互關係凸顯影像觀看機制對於內容理解所造成的影像。2013年,貝盧法的最新長片〈Production Value〉(2013),選擇在洛杉磯的漢莫爾美術館(Hammer Museum)亮相,一如往常的運用木材、金屬、燈光等常見媒材所打造的裝置藝術,結合放映螢幕播放他的作品,故事主軸放在我們對洛杉磯甚至是好萊塢紙醉金迷的刻板印象,此片較少貝盧法慣用且強烈的科幻題材,而換成世界末日(apocalyptic)又或者後世界末日(post-apocalyptic)的故事情節。貝盧法這件作品所使用的放映螢幕將漢莫爾美術館展覽空間一分為二,一邊是仿造電影院所設置的座位,另一邊則是個像似拍攝片場的裝置,觀者來到這裡一方面既觀賞影片,同時也思考影像背後的意義。從這樣的創作脈絡來看,今年台北雙年展中,貝盧法〈頂尖事物、決心、熱情、變遷及生活〉一作對於影像媒介的強調就不言而喻了。

participants70 guideline70 information70 press70 essays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