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ela Rosenkranz - 一種刻意地消失

文 / 陳瑋璞

Pamela-Rosenkranz

Living Colors', 2012, Video projection in dimmed light, sound
Installation view: Pamela Rosenkranz, 'Feeding, Fleeing, Fighting, Reproduction', Kunsthalle Basel, 2012

'We tend to forget that, like our other senses, our vision is not abstract, but very much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the long natural history of all the species preceding humankind. In fact, as a result of this heritage, we still perceive far more of the colour blue than of any other colour that our eyes are able to see.'
“我們似乎忽略了這件事,我們的視覺如同其他的感官一樣都不是抽象的,而是由我們所身處的自然環境和數以千計的其他早於人類的物種經年累月的影響和塑形而成的。事實上,正因為我們擁有著這樣的一段過去,我們人類對於藍色這個顏色所察覺感知到部分,比我們雙眼所能看到的任何其他顏色還多。 ”

帕梅拉·羅森克朗茨(Pamela Rosenkranz)出生於1979年,曾就讀於瑞士伯爾尼美術學院、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比較文學系以及阿姆斯特丹裏克斯美術學院。她最近與尼古拉斯·甘巴羅夫在紐約瑞士研究所舉辦了雙人展,也在代理其作品的曼哈頓米格爾·阿布雷烏畫廊舉辦了個展。

她對於自然和人類演化機制與進程非常感興趣,而它們似乎是人類在社會中組織安排的基礎。此外,帕梅拉·羅森克朗茨(Pamela Rosenkranz)還對身體與思維的差異、人類的相互作用、人與自然的關係相當感興趣。她一一探索了這些主題,為了凸顯其作品希望傳遞的意象,她對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自然科學對於“作為人類代表著什麽”的解釋方式採取批判的態度。

羅森克朗茨的作品主要關切的是我們這一代所身處、以網路驅動思想的環境。她的作品涉及廣泛,從政治、歷史、哲學和技術到流行文化,她使用了各種光亮的表面,將複雜的問題轉化成了可被觀賞的符號場景。羅森克朗茨用手指在高科技材料上上色,為她作品中的跨國公司的廣告、飲料和礦泉水瓶塗色。她以材料上的現實及其合成的外觀轉換了這些產品的角色和定位。帕梅拉·羅森克朗茨常常會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引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議題,她創造出了很多聯想,使我們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重新看待身邊熟悉事物,以一種既令人難以忘懷又似乎在刻意疏遠我們方式來對待它們。

Pamela-Rosenkranz

Untouched by Men, 2009, Installation view

帕梅拉·羅森克朗茨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創作重點則在於這些材料的自然性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甚至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簡稱PET)都被她看作是一種自然的產物。人類只是地球上眾多的“組成物”之一,任何由人創造出來的物品都是自然的;而“不自然之物”的概念便通過這個方式受到懷疑。帕梅拉·羅森克朗茨的思維是唯物主義式的,她懷疑主觀這件事。她認為身份和性別的差異是應該抹除的;也認為將自身指認為一個女性的狀態是毫無意義的。

Pamela-Rosenkranz

View of Pamela Rosenkranz's My Sexuality, Karma International, Zürich, 2014.

帕梅拉·羅森克朗茨的作品探索了各種人類界定為是自身的方式。它們處理了基本的“人類屬性”,不僅強調這些屬性,還將其放置在一個人們對之熟悉、但又略感陌生的環境中。 她這些富含發現和推測的作品並不全是從自然科學中採集而來的,同樣也涉及了政治、歷史、哲學以及流行文化。羅森克朗茨的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是致力於考察科學描述和主觀體驗兩者的衝突。此外,她同時還批評了一種將重點放在藝術家的主觀性上的藝術概念:她用藝術中流行的觀點來對抗當代科學的報告和闡釋,並因此徹底地否定了諸如“體驗”、“身份”和“性別”等近年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詞語的使用。

Pamela-Rosenkranz

Pamela Rosenkranf,Meaning Metaphores, 2012

對帕梅拉·羅森克朗茨來說,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是一種品牌化的現代/當代藝術典範。通過坦率地減少那些能夠形成生產的發展與資本主義條件的符號,帕梅拉·羅森克朗茨替換掉了其作品中那些看似主觀的姿態。化石圖案的使用使得帕梅拉·羅森克朗茨的作品像是努力地在接觸地面,然後逐漸地破壞那種試圖超越其直接的物質性的藝術理念。展出作品中充滿了暢銷的消費品牌,清晰地表現了藝術與其令人感到困惑的企業形象之間的共謀關係。例如,創作過程中使用到的軟飲料暗示了存在於藝術品的設想、創作與感知過程下的“代謝”過程。大腦需要能量,那麽就需要糖分的“燃燒”。換句話說,葡萄糖必須經過“燃燒”才能轉化成人們思考的能量,讓人們去構思、創作和觀賞作品。從這個角度來說,帕梅拉·羅森克朗茨將一件藝術品的意義瓦解成了那些沒有意義的材料組分。它存在於這裏;它也從這裏開始。

人們或許一開始很難弄清楚帕梅拉·羅森克朗茨的作品到底想說些什麽。 牆上淡粉色系的畫作,幾瓶寶特瓶擺放在牆角,牆上掛著白色的單色畫,真人大小的透明有機玻璃孤零零地立在那裏。乍看之下,羅森克朗茨的作品出現讓人納悶的真空,還帶著奇異的商業化氣息。掛在墻上的是冰冷的,金屬質地的毯子,上面留有一位穿著衣服的女性身體的印記(呼應著伊夫·克萊因1960年在創作作品《人體測量學》時,用女性裸體作為畫筆的創作手法);各種人造色彩的樹脂填滿了斐濟和依雲牌的礦泉水瓶。在這裏,媒介即訊息:羅森克朗茨如此恰當地采用了藝術史的語言—單色作畫,類似墨跡的印記,膚色的比喻等等,並將其轉譯為越來越商業化的食譜。

Pamela-Rosenkranz

As One, 2010

她的全部作品多在表述著藝術家的角色和商人無法區辨的今日情境,因為他們都是創作者和創新者。上述看似空置的淡粉色墻壁實際上用的是隨處可以買到的、由拉爾夫·勞倫生產的白色顏料與佳得樂飲料調和塗刷而成的。佳得樂本身則象徵“代謝的貨幣”,或是隱喻藝術家創作藝術品,抑或是觀眾想要領會藝術品所需要的能量。

participants70 guideline70 information70 press70 essays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