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語彙中的身體、物件與消費文化 - Josephine Meckseper

文 / 蔡宇薇

 

藝術家喬瑟芬.梅克塞柏(Josephine Meckseper)現居於紐約,她的作品經常以商業展示櫥窗結合廣告形式,針對當代消費文化與社會中的各式議題進行批判。出生於德國Worpswede的梅克塞柏,成長於一個藝術家庭,並在政治傾向上與革命左派有深厚連結。她的父親,畫家Friedrich Meckseper,有無政府主義傾向;而她的母親則是德國綠黨的代表。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梅克塞柏從小便受到藝術創作與左派思想洗禮。

梅克塞柏在高中後便搬離家鄉,短暫在柏林就讀美術學校,隨即搬到美國洛杉磯加州藝術學院修讀藝術創作。她曾在紐約藝評Allyson Shiffman的專訪中提到,當時她成長的家鄉並沒有太多主流的消費文化,柏林也和現在的城市風貌截然不同。她與家人曾以為東西德永遠不會統一,因此自願選擇離開德國,到美國求學、定居。在美國的生活為梅克塞柏帶來思想和創作上的巨大轉變,她開始針對美國式的大型商場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消費文化進行解碼的系列創作。她的攝影與裝置作品,至今都緊扣著政治批判、時尚、廣告與身體在消費社會中的關係。

梅克塞柏的作品媒材從裝置、櫥窗陳列到攝影、錄像或雜誌皆有,以不同形式探索消費文化如何主觀性的決定生活樣貌。將她的創作以時間為光譜攤開,會發現藝術家早期作品偏向以裝置作品模仿商店的櫥窗陳列,或挪用消費文化與時尚產業雜誌中大量使用的廣告形式為創作;並經常在作品中嵌入在政治性抗議場合拍下的攝影照片,突顯當代社會中對於纖腰、美腿等身體部位的消費,揭示人們對身體的認同與意識形態,如何被後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所深深影響。

josephine-meckseper

Untitled, 2005
Mannequin, fabric, found jewelry, inkjet print on fabric, acrylic and fabric on canvas
Mannequin: 144.8 x 66 x 43.8 cm, Painting: 61 x 61 cm, Collage: 41 x 41 cm
Courtesy of Saatchi Gallery

josephine-meckseper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Postcontemporary Art , 2005
Mixed media in display window, 160 x 250 x 60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lizabeth Dee, New York

梅克塞柏創作的實踐方法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一種。觀念藝術的表現形式認為界定藝術乃是透過藝術家本身的行為、觀念和意識形態構成藝術的主題與內涵,而非強調藝術品視覺上的特徵、造形或技巧。梅克塞柏特別喜歡使用後現代主義創作中「挪用」和「拼貼」的手法對體制進行批判。梅克塞柏赴美國求學與創作的年代,正是美國後工業社會興起,也是消費、傳播媒體、資訊、電子科技交織於現代生活的時代。她綜合這些蒐集到的意象、風格和生活片段,解構、重組,拚貼成裝置與作品。

除了批判消費文化,另一方面,她的陳列式櫥窗,也正在記錄歷史。梅克塞柏在創作敘述中提及,百貨公司外的展示櫥窗,其實已經開始在消費文化的脈絡中歷史化,她的創作,同時也是強調人們與社會共同歷史中消逝的某個部分。在她記憶中的紐約,當新興消費生活與廣告傳播剛開始興盛時,第五大道Macy’s百貨的聖誕櫥窗裝飾,是每年的重頭戲,人們會從其他地方專程來看櫥窗,這個共同記憶在紐約人心中是非常深刻的。櫥窗本身記載著消費文化初盛行時的大型裝飾擺設,也暗示著消費習慣在當代生活中也在進行著形式上的改變。

josephine-meckseper

Manhattan Oil Project , 2012
Presented by: Art Production Fund Times Square, The Last Lot, 46th Street and 8th Avenue, New York. Photo by James Ewing

這幾年,梅克塞柏在創作上擁有更大規模的預算,減少了商品化的批判,而增加對其他面向議題的探討,並受到許多其他藝術家風格影響,例如Haim Steinbach, Richard Prince ,Jeff Koons或Jean Tinguely等人的創作。上圖的作品是她2002年拿到Art Production基金贊助,在曼哈頓市中心時代廣場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大型裝置作品《曼哈頓鑿油計畫》。這兩個模仿開石油與掏金的油泵雕塑的造型靈感來自20世紀中期德州的石油小鎮,並模仿自動油泵開鑿的運動。放置時代廣場旁的空地,黑色和紅色鋼骨結構的機器不斷緩慢開挖,振盪的吱吱聲音作響,彷彿在召喚美國衰敗工業被遺忘的鬼城與古蹟遺址的那段掏金夢歷史。

梅克塞柏最新的作品開始探詢自己的血統與對德國的連結。梅克塞柏是自願離開德國到紐約,儘管她已經是二戰後的德國第三代,但一直與許多現在的年輕德國人一樣,心中對於歷史有著一股罪惡感的負擔。過往她的創作都是以優雅陳列在櫥窗的藝術、人造物與廣告隱指消費文化這個主題,這一次她依然維持一貫消費主義創作的脈絡,卻開始已一位生活在紐約的德國藝術家身分,針對自己的血緣與來歷挖掘更深。

在對Allison Shiffman的訪問中,梅克塞柏提及因為戰爭故事的全球流傳,在德國,許多年輕人依然對二戰有著深深罪惡感。處處林立的紀念碑,不斷提醒德國青年二戰德意志民族所犯下的罪行。梅克塞柏無法忍受在德國不斷被各種戰後建立的雕像提醒身為德國後裔與生俱來充滿罪惡感的生活,因而選擇到美國。但這樣的選擇又讓藝術家覺得自私,似乎背棄了德國青年的原罪而自己逃到美國。在自私感與罪惡感的交疊中,梅克塞柏第一次覺得要將這種複雜且折磨多年的感受帶進作品。

josephine-meckseper

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 , 2013
Pigment prints on anodized aluminum, mixed media on canvas, acrylic on wood, bronze, blackened steel, conrete, broach, stainless steel, chrome painted acrylic hand sculpture, and stainless steel scrubber with broaches attached in stainless steel and glass vitrine with fluorescent lights and acrylic sheeting. 203.2 x 203.2 x 50.8 cm

這一系列作品中,依然含有內衣廣告、裝飾性強且似乎帶著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și)風格的雕像,以及如同極簡主義繪畫的工業牆板。梅克塞柏仔細地選擇每個物件的擺放,將這些常見的耗材轉變成不可思議的作品。她破壞物件原本的使用脈絡,揭示每個物件背後隱藏的議程,以更為隱晦的語彙進行政治批判。另一方面,又融入早期現代主義者在德國一戰與二戰間興建的建築與雕像圖像,探討作品的展示脈絡如何取決於環境和背景,以及它們如何能受到外來思想的變遷而改變。

橫貫整系列展品的黑白照片,是梅克塞柏在她家鄉拍攝的Niedersachsenstein紀念碑,這是表現主義藝術家Bernhard Hoetger的雕刻作品,用以紀念一戰中陣亡的軍人。在1936年時,納粹政權宣稱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充滿墮落氣氛,因而大量破壞,這尊雕像是表現主義藝術流派在德國僅剩的大型戶外雕塑。

梅克塞柏將閃閃發亮的廣告圖片、當代消費者在櫥窗間可見的陳列與歷史圖像並置,敘述早期的現代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前衛藝術發展,如何在一開始被納粹政權破壞,後來又如何逐漸發展成政治與審美性的主流形式。這系列作品,充滿複雜的層層含意,表現當代生活、藝術、商業和政治相互交織、鑲嵌與相互矛盾的關係,以及背後隱藏著意識形態與權力系統操作的痕跡。

此次「2014台北雙年展」,梅克塞柏將展出兩件她於2013年創作的裝置作品《城市氣候》(Urban Climate)和《亮灣汽車/免費》(Bright Bay Cars/Gratis)。在不規整的物件與材質組合中,梅克塞柏的作品創造出一種憂鬱的物質主義氣氛。她以並置、拼貼和挪用的策略與藝術手法,融入後現代社會中消費文化的特徵,希望利用作品,提醒消費者對抗產品誘惑的意志與必要的抗爭意識。

josephine-meckseper

Bright Bay Cars/Gratis , 2013
Cast concrete, painted wood, acrylic on canvas, pigment print on anodized aluminum in blackened stainless steel and glass vitrine. 254 x 121.9 x 121.9 cm


參考資料

participants70 guideline70 information70 press70 essays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