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7 新聞稿
2006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 / Dirty Yoga 即將開展
展覽日期:2006年11月4日-2007年2月25日
展覽區域:台北市立美術館
策畫主辦 台北市立美術館
指導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文化局
贊助 台灣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美國在台協會 亞洲文化協會
德國文化中心 德國國際文化關係協會(ifa)
瑞典國際藝術工作室(IASPIS) 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
柏泓媒體
2006台北雙年展訂於十一月四日正式對外展出。本屆雙年展由美籍的丹.卡麥隆(Dan Cameron)
以及台灣的王俊傑擔綱策展人,展出主題為(限制級)瑜珈 / Dirty Yoga,試圖將當下熱門流行的活動「瑜珈」
作為一種象徵,探討全球化風潮底下,極端價值觀之間的衝突及其多重可能性。
本展以「(限制級)瑜珈」/ Dirty Yoga為主題,並非意圖以任何實際形式引用「瑜珈」或 (限制級),
而是要以這個主題傳達一種「之間」(between-ness)的基本觀念。因為不論是中文引用的(限制級)或英文引用的「瑜珈」
這二個字,在語義上,一方面可以指到很特定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因為時空的變遷已跳脫傳統的定義與意義,
它們皆可以視情況而聯結到不同事物的指涉上。這種命題的結合,顯示出本展企圖排除絕對的二元對立,
並藉此呈現某種當代特質,即,視(限制級)與「瑜珈」為一個可塑的、如液體般的,
自由在各種相對特定性中流動的概念。因此我們建議要放下以往的成見,以徹底實驗的假設精神,
才能了解「(限制級)瑜珈」的標題、以及它和當代藝術實踐的關連。
在過去,身分認同的定義深植於民族建構的集體自我之中。在全球化的脈絡中,當代藝術家擺脫了這種身份的限制,
悠遊於不相關的地點與情境之間,體驗多變的生活狀態,並在更高的視野下得出具普遍性價值的整體意義。
在單一展覽的架構下,雙年展的型態仍然是能結合區域及國際藝術情境的標準,最重要的就是它提供了我們機會,
可以透過這個年代所創造出的藝術、觀察此時最重要的特質。
在這個「全球化」脈絡下的現今,許多當代藝術家,不再是只留在一個地方、完全只認同家鄉的文化、
好讓文化外的人稍微瞭解「真正的」在地生活。相反地,他們都是以在地的以及國際的標準來了解自己的作品,
而較少強調在地與國際的區別。面對著過去可能是遙遠而充滿異國風味的文化,將藝術家的作品作為
「提供通往這個文化的一扇窗」的詮釋已經失去重點,因為同樣的作品可能會讓在地的觀者察覺到它在全球的位置,
也同時可能表達對於非在地的觀者觀看同一個文化的某些矛盾情結。
在當今,有一種新藝術不斷產生,它的蓬勃形成一種去中心的現象。這類新藝術就是跨越當地的疆界、
與各地的觀者連結,藉由逐漸形成的群體力量,塑造出新的藝術價值觀、以顯示出本質上共有的普遍性。
特別是藉由視像資料得以數位化的技術,「普遍性」的建立不再限於一地、或為當地的需求所操縱,
而可以同時在各地發展。所以這類作品的價值與意義,隨著情境改變而不同,
不再只是經由單一文化框架或參照就能了解的;因為,即使是形式上的特質,如形狀、顏色、構成,
都已經擺脫過去的抽象,而成為複雜的意義方程式中的另一要素。當代藝術的詮釋是由各種多元的可能性而產生,
包括種族、經濟、政治、心靈、青少年文化、科技、性認同、以及語言等。
2006台北雙年展將由35組藝術家的作品來突顯當代藝術衝突變動又融合的狀態。
他們將以跨界的方式參與一種「中間」的論述,以產生多元的、變化的、游牧的意義。這些帶有不確定性的意義,
常可作出多重解釋,就像「之間」這個名詞,它可能同時擁有兩種意義,但卻又是不具那兩種意義的一種狀態。
這「之間」的狀態,正如烏托邦世界之於人類,或許永遠不會實現,但它常以某種衝突方式達到理解與認知的可能性,
正如「限制級」與「DIRTY」之於我們的日常生活。
參展藝術家
亞歷山大.阿瑞洽(Alexandre Arrechea, Cuba/Spain)、蒙妮卡.波維基妮(Monica Bonvicini, Italy/Germany)、
曹斐 (China)、陳逸堅 (Taiwan)、周孟德(Taiwan)、喬納斯.達貝格(Jonas Dahlberg, Sweden)、艾佩羅(El Perro ,Spain)、
卡塔琳娜.葛羅斯(Katharina Grosse, Germany)、郭鳳怡(China)、艾蜜莉.賈希爾(Emily Jacir, Palestine/US)、
鄭然斗(Yeondoo Jung ,Korea)、An-My Le (Vietnam/US)、李昢(Lee Bul, Korea)、娜莉妮.瑪拉尼(Nalini Malani, India)、
村田有子(Yuko Murata, Japan)、耶蔻.努格羅荷(Eko Nugroho, Indonesia)、達米安.歐特加(Damian Ortega, Mexico)、
歐宗翰(Arthur Ou, Taiwan/US)、阿拉雅.拉斯迪阿(Araya Rasdjarmrearnsook ,Thailand)、
毛羅.瑞斯堤福(Mauro Restiffe,Brazil)、羅賓.羅德 (Robin Rhode, S. Africa/Germany)、卡洛莉.許尼曼
(Carolee Schneemann, US)、沙茲亞.西莰達(Shahzia Sikander, Pakistan/US)、蕾琴娜.希維拉(Regina Silveira, Brazil)、
娃莉絲卡.索拉斯(Valeska Soares, Brazil)、珍妮佛.史坦坎普(Jennifer Steinkamp, US)、
維凡.蓀得拉瑪(Vivan Sundaram, India) 、田口和奈 (Kazuna Taguchi, Japan)、Take2030(UK)、
田中功起(Koki Tanaka, Japan)、法蘭契斯柯.維佐里(Francesco Vezzoli, Italy)、VIVA (Taiwan) 、
王虹凱(Taiwan/ US)、納利.華德(Nari Ward, Jamaica/US)、吳俊輝(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