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台北雙年展

2006/09/11 新聞稿

2006 台北雙年展策展人王俊傑於今(九月十一日)下午與國內媒體茶敘, 補充說明了自六月二十八日記者會所發表的參展藝術家之後新增的名單, 同時也藉機會特別介紹了台灣部份的參展藝術家之作品。

本屆台北雙年展確認之參展藝術家(含團體)共計36組,其中有11件是限地製作, 計有蒙妮卡.波維基妮(Monica BONVICINI)、曹斐、艾柯.努格羅荷(Eko NUGROHO)、 卡塔琳娜.葛羅斯(Katharina GROSSE)、毛羅.瑞斯堤福(Mauro RESTIFFE)、羅賓.羅德(Robin RHODE)、 蕾琴娜.希維拉(Regina SILVEIRA)、珍妮佛.史坦坎普(Jennifer STEINKAMP)、田中功起(Koki TANAKA)、 納利.華德(Nari WARD)、王虹凱、VIVA等人之作品。

本次有六位台灣藝術家受邀展出,包括周孟德、VIVA、陳逸堅、吳俊輝、歐宗翰與王虹凱。 首先獲得兩位策展人青睞的是周孟德,他是這次台灣參展藝術家中比較資深但不算是活躍於藝壇的傳統畫家。 他曾十多年如一日地在在白天工作結束後前往夜店、酒館駐足作畫,在迷濛的燈光下,旁觀樂師、DJ、 店中的來來往往的酒客與舞者,以粉彩速寫的方式留下他們的身影。由於非科班出身、自學養成的繪畫技法, 以及他所選擇有別於傳統具象繪畫題材,使得周孟德的作品反映出一種貼近生活的現實感, 而特別是他以一種幾近是生活習慣的方式持續性創作,形成他的作品中獨具的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力。

同樣地同人誌漫畫家VIVA,也是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經營自己的漫畫事業。 自大學時代在社團即開始他個人風格的漫畫創作,中文系的背景使他異於其他同人誌動漫作品的濃厚日本味, 而是選擇三國誌等經典中國小說題材來針砭時事,或者自嘲個人現實的窘狀,是少見獨具本土色彩的漫畫創作者。 VIVA採取限量印刷的作品在網路上流傳販售,藉以維持生活與以及接下來的創作所需。 王俊傑評論他的作品「內容甚於技法,雖然漫畫畫的技法未必是最好的,但他的創作觀念與形式, 即用畫漫畫這件事來反映他的生活,符合台北雙年展所要突顯的差異性的價值如何在生活層面中被實踐」。 他的限地製作作品的呈現預計將以四格漫畫結合空間展出。

回應本屆台北雙年展的主題所提示的「之間」的觀念,策展人遴選參展藝術家, 特別朝向在創作背景與作品形式上具有跨界之屬性。以台灣參展藝術家為例,陳逸堅是建築背景, 他對於想像空間的結構、物質轉換以及雕塑性的物件感有著敏銳的處理手法,系列的限地製作作品「空間之織」 就是他利用色彩絢爛的毛線維妙維肖地紡造出日常現實中尋常的物件,而後在展覽的空間中隨著展覽時間一點一點地被抽離, 回到又成為一堆毛線以及其下蒼白的人造模型。陳逸堅是以生活記憶片段構成作品,而在時間的流逝中, 不復存在的現實也解構了作品。

臺大政治系畢業後前往美國學習新媒體的王虹凱則以錄音專業走入聲音藝術的創作,截至目前為止, 她的作品多是在海外發表。本次受邀的限地製作作品是她在美術館內所收集的各種腳步聲來構成一部聲音圖畫, 在視覺之外提供一種理解空間的途徑。吳俊輝是拍攝實驗電影出身, 他的影像作品是以重返藝術的原型來探討關於創作的本質問題。由文件大展與其他美術館雙年展如惠特尼雙年展, 不難看見這一類作品的提出是近幾年國際展覽的趨勢。旅居美國的年輕創作者歐宗翰則是以裝置、 攝影來形構生活經驗與記憶。

2006台北雙年展目前正在準備展覽各項工作事宜,藝術家們預計十月中陸續開始佈展。
:::©2006 TAIPEI BIENNIAL.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768,建議使用IE5.0、Netscape6.0以上版本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