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堅作品《空間之織》(Desert in Bloom)的第一個版本發表於2005年的美國印第安那波利斯美術館(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藝術家以立體的毛線編織技術,表現了美國加州特有的沙漠植物景觀,整個作品構想源自於曾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但現已是夕陽工業的紡織產業,台灣紡織產業的沒落,似乎也見證了台灣在受全球化影響下所改變的生產結構,此一改變讓人不勝唏噓,但卻也提示了台灣在全球化中所佔位置的省思。
2006年版的《空間之織》將發生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陳逸堅除了以毛線編織技術繼續製作加州沙漠的巨型仙人掌之外,還增加了他在美國工作室周遭的景物。展覽期間,每個一線到底所連續打造的立體毛線物件,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被抽線,那些物件的形體將在展覽的尾聲漸漸消失並還原回一整堆的毛線....。《空間之織》在「物質轉換」的主題上具有深刻意義的表現,作品藉由原始物料產生物件,最後卻又回歸到原始物料的狀態,影射透過人工勞力所生產出的物件,其實就像全球化跨國企業的經營手段,先在邊緣國家進行勞力密集的剝削,再以高價值的嶄新產品行銷至全世界.....,而最後經由產品的解構,象徵對全球化資本世界的批判。
其次,一如陳逸堅對台灣紡織工業之沒落而產生的感傷,「毛線」成為他追憶或反省我們所經驗歷史的物質,而此一物質所編織的又是他目前生活中熟悉的加州景物,加州景物與台灣經驗構成了他的生命記憶,在兩相交換之間,同時連結了他對不同地方、不同景物之錯置所產生的身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