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羅.瑞斯堤福不太算是所謂的客觀攝影師,只是一般來說,第一眼看到他作品的時候,總是深深被照片本身的視覺力量吸引。照片通常為黑白,有時候放大縮小的比例非常驚人,但圖像本身一般都是很普通的主題,可能是人物、一眼就看得出來的動作,但也可能不如表面上的簡單。即使照片中有大事正在發生──例如他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攝影系列,就是在巴西總統魯拉的就職日拍攝的──可能眾人的目光落在另一個地方,或是其實最主要、人群集會的目的事件已經過了。就算是人人都說有異國風味的地點,像是伊斯坦堡,他卻是主要去拍特寫、看來無趣的角落、或是偶發的事件,而不只是要強使觀者得到異的感受。
某方面而言,瑞斯堤福的攝影是對地點的視覺抄錄,但結果既不是我們所身處的地點、也不是他處,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中間經驗,事件和人物似乎在日常以及深奧的意義中徘徊。他的照片帶著死亡的氣息,但又不會嚴肅到顯得殘忍,最後分析他的照片可以感受到,我們對意義的追尋就像是他在按下快門的動作。
瑞斯堤福為了台北雙年展特別創出新作,名為《紅燈群像》。他在2006年稍早首次造訪台北,花了好幾天在台北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尋找他的題材。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總是對同一個主題念念不忘:停紅燈時,一群摩托車騎士等待的樣子。當然這些不能真算是某人的肖像,因為可能只有照片中的人能認出自己,但此系列的確能呈現出台北市的樣貌。這座城市現在處於過去及未來的交點,以及社會禮俗的外在符號、和居民個人與集體的熱情之間,台北似乎也在等變燈的那一刻,準備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