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歲時歐宗翰離開台灣,並在美國居住了二十多年,當他再度回到「家鄉」時,所有人事已非,他如何連結二十年前的兒時記憶,並將這個記憶投射到今日的時地經驗,以探尋自我身分的定義?歐宗翰的作品中,隱約流露出他對時間、物件與意義間的哲學性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物」,離開了他原來擺放的位置,甚或已不具原來物的功能而只留外在形體,它是否還是原來的物?縱使再度擺回最初屬於它所被安置的位置。
《保存,提升,取消》是歐宗翰再度踏上家鄉的作品,他在展間的正中央裝置了一個狀似壁爐的建物,兩邊各被放置了幾個陶瓷容器;此一壁爐的設計雛形是來自於德國包浩斯的建築師馬歇爾.布羅矣爾,藝術家擷取了狀似壁爐的物件使它立於空間之中,但卻揚棄了表現壁爐該有的功能,剩下的只是一個如紀念碑般的櫥櫃,用以展示那些陶瓷容器。這些陶瓷容器中有些原是裝盛骨灰的罐子,但它們在這裡卻成了一種裝飾。
《保存,提升,取消》引用了一個德文字"aufheben"作為它的總括,此一及物動詞含有極為多重的意思,例如舉起、扶起、廢除、保存、抵消、解除、揚棄....等。歐宗翰透過立體物件與攝影照片來詮釋景物意義的轉換,它正是一個多意義的呈現,照片中的物體只是一種記憶或懷念,它的靈魂已不復存在,而作為裝飾的物體,它的靈魂也同樣不復存在。藝術家在問自己也在問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個意義稍縱即逝的紛擾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