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台北雙年展

Emily Jacir ( 艾蜜莉.賈希爾 )

作品圖片有一個世代的藝術家,他們以美國為根據地,再以他們原出身的母國身份,來探尋認同的建構方式,並探討這種特殊經驗如何影響他們,使他們成為社會中具創造性的藝術家角色,艾蜜莉.賈希爾正是最為亮眼的其中一位。她是擁有美國護照的巴勒斯坦裔美國人,有著一種幾乎可稱為特權的身份:來自一群戰亂之中、無國可歸的人們,但又可以自由進出以色列、美國、還有巴勒斯坦及佔領區。這種特權成為賈希爾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我們所來之處》的核心。在這項作品中,她幫助了幾十位各種身份的巴勒斯坦流亡人士,有人拿美國或以色列護照,也有人住在封鎖區或難民營。她為他們完成各種願望,有的現在已成奢求,從在最喜歡的魚餐廳吃中餐、到在某人母親的墓上獻花,她以相片及文字留下紀錄,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個行動自由嚴格受限的地方,並一探他們生活的究竟。

為了台北雙年展,賈希爾特別首映一部影帶,那是在2002年五月拍攝的年度以色列日大遊行。對賈希爾而言,那年春天她剛從貝魯特回到紐約,她在貝魯特的一個月,以色列發動「防衛盾牌行動」轟炸該城。正因以巴局勢的緊張多變,以色列日遊行總有巴勒斯坦權利團體和抗議者到場抗議。影片的視角是站在抗議者之中,我們看不到抗議的標誌,但偶而會聽見抗議口號,影片大多是在紀錄遊行隊伍民眾的反應。

賈希爾的影片很短,只有三分半,但已呈現幾項重點。首先,當人處於邊緣化的團體之中,就處處可見他被排擠於權力之外,尤其從遊行者臉部表情看得最明顯,他們看到巴勒斯坦團體,就像是看到垃圾之類噁心的東西。另一個重點則是顯現了美以聯盟的深度與廣度,這一點最清楚的,就是遊行隊伍中,美國和以色列的旗幟不停地混雜。

影片裡有一處令人稍感安慰:有一個來自布卡拉頓市的黃頭髮小男孩,他在遊行暫停的時候剛好站在鏡頭前,聽到「讓巴勒斯坦自由!」的呼聲,他搞不太懂,甚至感到了迷惑。雖然一會之後,遊行隊伍就再度出發,他身邊的長輩催他繼續向前走,打斷了他猶疑的心情,但他臉上短暫出現的那種好奇而不確定的表情,正如同燈塔、亮起了希望的光芒。

:::©2006 TAIPEI BIENNIAL.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768,建議使用IE5.0、Netscape6.0以上版本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