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台北雙年展」正式公布參展藝術家及展區
由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台北雙年展正式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本屆策展人是徐文瑞(台灣/德國)和瓦希夫.寇東(Vasif kortun) (土耳其),預定於9月11至12日進行開幕預展,展期自2008年9月13日至2009年1月4日。
今年的台北雙年展除了台北市立美術館主展場外,還有台北啤酒工場、小巨蛋的大型戶外螢幕(天幕)、中山美術公園、捷運忠孝新生站,以及在齊東街13號日式宿舍前所實施的計劃。本屆雙年展亦將以台北市多樣的廣告看板進行展覽,將雙年展以多樣的面貌呈現在意想不到之處的眼前。
在策展人的邀請下,藝術家暨行動主義者奧立佛.雷斯樂(Oliver Ressler)將在雙年展的主題脈絡中推出名為「世界大一同」(A World Where Many Worlds Fit)的展覽,獻給對抗全球化的運動。
本屆雙年展的主題是源自許多與新自由派資本主義全球化潮流有關的議題。探尋的主軸包含台灣的都會轉型、外勞與非法勞工的處境、移動性、邊界、分裂的國家和微型國家、戰爭情勢、生態浩劫、全球動盪與改變的機會。這些主軸皆透過DIY自行製作、個人故事和幽默的手法加以處理。雖然藝術不能提供答案,卻有能力以多重角度反思這些議題,以不同的形式提出質疑,並在特定時刻聚焦(某些議題)。就台北雙年展的展覽而言,每個受到關注的領域皆與許多其他問題有關,即使如觀光客、臨時勞工和外籍新娘的移動性等。因此,雙年展盡可能委請藝術家創作新的作品,或請藝術家因應台北的展出,重新思考調整從前的作品,也安排舊作以錯置的方式和新作一同展出。本屆雙年展的錄像作品將匯集主題性與嘲諷鬧劇式的作品。在台北市內會出現表演藝術和介入式行動創作,部分作品將會被紀錄下來,重新編排後在展覽場展出。
至於北美館之外的展場之一—台北啤酒工場,最初是台灣的第一個啤酒工場(在日據時代建立為生產和配送啤酒的工場),經歷了漫長的轉型過程,成為菸酒公賣局的啤酒場,又經歷民營化、品牌更新,現在實際生產的工場已經遷移至市中心外。台北啤酒工場的歷史可視為後工業城市在不同使用階段轉型的經典範例,本展也希望在一般的想法中尋得微妙的差異和特色。台北啤酒廠在展覽期間將維持日常運作,它的展示空間是以真實的地點呈現,而不是隔離的展覽區。
雙年展的平行活動(Parallel programming),將包括在2008年10月24至25日舉行的「2008台北雙年展國際論壇:戰爭辭典」研討會、展覽期間舉行的「城市遊牧影展」以及「台北甩尾:2008國際藝術學院工作營」。透過上述活動,策展人和藝術家將開創此屆台北雙年展可回應的豐富多元的機會。
本屆雙年展並沒有單一的主題,而是將許多彼此相關的主題統整匯集,大部分的議題會關注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混亂狀態。「2008台北雙年展」邀請來自26國,共47組團體/個人藝術家參展,其中有11位/組藝術家將在台灣現地製作進行參展創作,目前藝術家正陸續進行創作。預計將有超過50名藝術家來台參加開幕盛會,本年台北雙年展將是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
「2008台北雙年展」有幾項創舉。歷次經費最高、參展藝術家最多、錄像作品最多、展場幅員最廣、作品內容最在地(在地的全球化趨勢下的政經社會議題)、國際文宣投入最多資源、參與協助的專家學者與工作人員最多,並呈現低美學、低物件的國際當代藝術趨勢。
參展藝術家名單:
no
|
英文姓名
|
中文姓名
|
1
|
Nevin Aladag
|
耐芬.阿拉達格
|
2
|
Lara Almárcegui
|
拉拉.阿爾瑪雀紀
|
3
|
Ziad Antar
|
紀亞德.安塔
|
4
|
Yochai Avrahami
|
尤海.阿弗拉哈米
|
5
|
Bbrother
|
Bbrother
|
6
|
Matei Bejenaru
|
馬提.貝傑納如
|
7
|
Lene Berg
|
雷妮.貝爾格
|
8
|
Roderick Buchanan
|
羅德利.布凱南
|
9
|
CHE Onejoon
|
崔元準
|
10
|
Anetta Mona Chisa+ Lucia Tkacova
|
安妮塔.蒙娜.琦莎+ 露西亞.特卡蔻娃
|
11
|
Burak Delier
|
布拉克.德里爾
|
12
|
Democracia
|
Democracia
|
13
|
Internacional Errorista
|
國際錯誤份子
|
14
|
Didier Fiuza Faustino
|
迪迪耶.弗薩.佛斯提諾
|
15
|
Mieke Gerritzen
|
蜜克.蓋瑞岑
|
16
|
Shaun Gladwell
|
尚.格萊維爾
|
17
|
Minja GU
|
丘旼子
|
18
|
Nicoline van Harskamp
|
妮可琳.凡.哈斯坎普
|
19
|
Institute for Applied Autonomy (IAA)
|
應用自主研究社
|
20
|
Irwin
|
Irwin
|
21
|
LIU Wei
|
劉偉
|
22
|
Trevor Paglen
|
崔佛.培格蘭
|
23
|
Christodoulos Panayiotou
|
克里斯杜洛斯.帕納依度
|
24
|
Mario Rizzi
|
馬立歐.里奇
|
25
|
Katya Sander
|
卡提亞.珊德
|
26
|
Sasŏ Sedlaček
|
沙索.謝拉切克
|
27
|
Superflex
|
Superflex
|
28
|
Bert Theis
|
伯特.泰斯
|
29
|
Kuang-yu TSUI
|
崔廣宇
|
30
|
Nasan Tur
|
納山.圖爾
|
31
|
WONG Hoy Cheong
|
黃海昌
|
32
|
Mali WU
|
吳瑪悧
|
33
|
Jun YANG
|
楊俊
|
34
|
The Yes Men
|
The Yes Men
|
35
|
YU Cheng-Ta
|
余政達
|
A World Where Many Worlds Fit, a section curated by Oliver Ressler
|
世界大一同: 奧立佛.雷斯樂策展藝術家(下述12位/組參展)
|
36
|
RTMark
|
RTMark
|
37
|
Zanny Begg
|
禪妮.貝格
|
38
|
Chris DeLaurenti
|
克里斯.德羅安提
|
39
|
Noel Douglas
|
諾爾.道格拉斯
|
40
|
Etcétera
|
Etcétera
|
41
|
Petra Gerschner
|
佩特拉.葛許納
|
42
|
John Jordan
|
約翰.喬丹
|
43
|
Oliver Ressler
|
奧立佛.雷斯樂
|
44
|
Allan Sekula
|
亞倫.瑟庫拉
|
45
|
Gregory Sholette
|
葛瑞格利.修列
|
46
|
Nuria Vila+ Marcelo Expósito
|
紐利亞.維拉+馬切羅.艾克斯博希圖
|
47
|
Dmitry Vilensky
|
狄米屈.維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