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

王衛

The Context from 參與者

《鏡子》,2023,馬賽克瓷磚,1600×400×30公分,藝術家提供。-圖片

《鏡子》,2023,馬賽克瓷磚,1600×400×30公分,藝術家提供。

《鏡子》,2023,馬賽克瓷磚,1600×400×30公分,藝術家提供。-圖片

《鏡子》,2023,馬賽克瓷磚,1600×400×30公分,藝術家提供。

《鏡子》,2023,馬賽克瓷磚,1600×400×30公分,藝術家提供。-圖片

《鏡子》,2023,馬賽克瓷磚,1600×400×30公分,藝術家提供。

王衛於1990年代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研習濕壁畫,其所屬的藝術創作世代一方面受到寫實藝術的正統養成,同時又不斷試圖脫離這種教條式的理論方法。他與同輩藝術家對模仿西方正典圖像興趣缺缺,反倒努力思考的是寫實主義的驅力如何隨著時間演進衍生出各種擴充形式。王衛力求強調物件的本質,以及它們在社會與政治層面激盪出的共振效應。王衛的作品藉由改變空間配置和觀看角度,挑戰了觀者對處所(place)的體認。  

 

在2023台北雙年展中,王衛將一道獨立牆體設置於美術館走道的中央,將該空間分隔為二。牆的兩面是由千千萬萬片馬賽克瓷磚構成的圖像,拼貼出觀者從走道兩側落地窗向外望見的景觀鏡像。  

 

這些瓷磚產自中國廣東省佛山市。該地所產的瓷磚於1970及1980年代被大量使用於台灣、香港和中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建築物外牆。在這些氣候潮濕的地區,平價的瓷磚除了為建築物提供了某種程度的保護外,尚能作為美化室內外的裝飾性材料。這種公共裝飾所展現的美學奠基於實用性與通俗性,並已成為這片廣大地區建成環境中的獨特元素。王衛在北美館內選定一處低調存在的平凡區域,作為展示馬賽克瓷磚作品的基地,向他所用材料的日常性質致意。作品既反映王衛在寫實繪畫技術方面的功力,也彰顯出這些材料的抽象特質。瓷磚牽引出被邊界與不同意識形態分隔的人們在居家空間方面的共有記憶。再者,瓷磚自其原有脈絡被剝離並移置他處,亦突顯了王衛提出的根本挑釁:我們所見為何,取決於我們如何看見。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