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聽說

活動照。攝影:陳奕維。-圖片

活動照。攝影:陳奕維。

活動照。攝影:陳奕維。-圖片

活動照。攝影:陳奕維。

《交聲響音》
2024年2月21日-3月17日

聽說聲音工作室主持
2023台北雙年展Music Room單元

 

聽說是一間位於台灣台南市的聲音工作室,由藝術家張惠笙與奈傑爾.布朗(Nigel Brown)共同經營。該工作室攜手多元化社群,鼓勵人們參與和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聆聽實踐與聲音創作。聽說的節目《交聲響音》分為下列兩個階段:「三人駐」與「三人留」,一共邀請了十位藝術家,每位藝術家連續三日駐場,每日均有三位藝術家在場。他們駐場期間的錄音、文件、文字紀錄,以及其他器物將會留在活動場地,成為「殘留物」。駐場藝術家按照交錯的時間表輪換,使得每日都有一位新藝術家加入駐場三人組,並有一位藝術家在完成短暫三日的駐場後離去。在活動進行期間,駐場三人組將透過每日的公開對談場次和即興創作,與聽眾建立關係。而這些互動的殘留物在建檔之後,將以各種形式展示於活動發生的空間裡。

 

藝術家

何承恩 He Chen-En

https://nnzz.bandcamp.com/

何承恩,在演出和作品中使用反饋、物件放大的聲音、磁帶循環和生活周遭錄下的聲音為素材,結合概念與想法進行聲音即興與創作,藉此擴展身體意識之邊界,並專注於聲音的直接感受力。在演出和作品中關心時間和空間的連結與身體記憶的感受。

2020年參與耳集實驗音樂演出系列包含 no.54、no.56、no.57、高雄文學館詩(屍)術流散 、聽說有表演第26場、向南行:2019大林蒲駐村發表聲音裝置《無頭騎士》。2021年高雄文學館「異位性對話」文學聲影專欄,與藝術家陳嫀宜合作《二樓的浮雲》聲音影像作品。2022年參與 Clab 千音輻輳 Mille Sonos 和藝術家楊雨樵發起的聲熔質變 Anamorphosis & Anatexis 即興聲響系列演出、台灣美術雙年展張嘉哲《記憶鏈流》聲音製作。2023年於台北 Mr. maestro 髮廊展出個展《Fix Surroundings》並發行在現地製作的環境即興錄音專輯 《Peak》。

 

劉純良 Chun-liang Liu

https://www.facebook.com/C.LiangLiu/

劉純良為聲音藝術家、肢體演出者、劇場導演,現居高雄。受社會學和政治學訓練,創作近乎冥想、關注體感的參與式經驗,經常無預警地擾動公共空間。近期演出包括《六十秒「我愛你」》與《愛的總和》,《六十秒「我愛你」》隨機邀請休假中的陌生菲律賓路人,彼此凝視六十秒,《愛的總和》在菲律賓商店居多的金萬萬名店城創造即興的迷你遊行。2020年導演/演出作品《發酵中:傾聽》,探討發酵過程與生命、死亡的關係。2014 年與澳洲實驗音樂家 Clinton Green 共組表演團體 Moe Chee (默契)。2016 年發行第一張專輯 Friction,收錄高雄、臺北與墨爾本的人聲與街道聲音。於 2022 年 11 月發行第二張人聲專輯 I Thought it was Colourful, but They Said it was BLACK。近期亦開始繪畫與舞蹈影像的創作。

 

張君慈 Iris Chun-Tzu Chang

https://irischuntzuchang.com/

國立成功大學主修工業設計、輔修建築畢業。倫敦藝術大學聲音藝術碩士。作品形式橫跨繪畫、詩句、裝置、田野錄音與即興演出等,試圖探索空間中可聽與不可聽之間的身體感知及意識流動。 著迷於不同生命系統的生成與溝通可能,近期聚焦於跨物種聆聽、非語言記憶以及聲音與圖像聯覺等主題。

曾於國內外展演發表,包括倫敦 Hundred Years Gallery、IKLECTIK、東京設計師週、國立臺灣美術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桃園兒童美術館、以色列數位藝術中心等。2020年獲南瀛獎新媒體類首獎,作品《月潮搖籃曲:聲音記憶的脆弱性》由臺南市政府典藏。2023年作品《像石頭一樣聆聽》入圍2022年度聲音獎(Sound of the Year Awards 2022)最佳想像聲音類別(Best Imagined Sound)決選。現為跨物種聆聽與想像聲音研究計畫《如果我有_的耳朵?》主持人。

 

戴典瑞 Daniel Ditlevson

https://danielditlevson.bandcamp.com

Daniel Ditlevson(戴典瑞)為美國聲音/噪音藝術家,目前從事聲音創作,居住於台灣台北。他使用磁帶循環、田野錄音、無線電頻率、現成物及各種電子原音的素材來製作聲音拼貼,進行表演和錄音。透過聲音蒙太奇,其藝術作品整合「心靈地圖」的概念,作為情感和體驗交流的渠道--建構某種聲音環境,與聽眾以不可言說、抽象的方式進行溝通。他的目的是研究互聯世界中的信息,經驗和那些失去連接的混亂本質。正是藉由他對特定時間刻印記憶的物理操縱,

重新發現獨特的聽覺瞬間,再次詮釋並將其發明為新的音景。

 

戴向諶 Immanuel Dannenbring

https://soundcloud.com/tuzhu

戴向諶擅長使用個人田野錄音取得的環境聲響,結合打擊物件與電子聲響,進行編曲或即興表演。在美學上,他對尋求一種平衡或模糊學術和流行音樂世界之間的界限感興趣,並透過表演、作曲、聲音設計、以及策展來展現這種追求。

他曾參與管理臺中玩劇島小劇場藝術教育與活動策劃,統籌一系列國際實驗聲響藝術家的演出交流活動。2021年他與複耳工作室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駐村。2022 年獲選為紐西蘭 Pyramid Club & Thomas King Observatory 聲音藝術計畫的駐村藝術家。

 

曾伯豪 Po Hao Tseng

https://pohaotseng.weebly.com/

曾伯豪1991年生於台灣岡山,後隨家人居於臺南。兒時受國樂系統訓練,高中曾組獨立樂團《迷宮迴廊》,大學後開始練習月琴彈奏、唸歌,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系、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至今仍正學習南管音樂、自製樂器並以各種方式與劇團或國內外音樂家同台合作。曾與再拒劇團、千野秀一、內橋和久、坂本弘道、Voutchkova、Thiek&Fagaschinski……等人同台或合作。其中與再拒劇團合作《明白歌》擔任音樂設計與現場演員,榮獲2019臺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個人作品則多與台灣歷史相關,近期開始關注技術敘事以及共處中張力關係識別與化解的方法,並積極籌備個人音樂作品及參與劇場製作等文化工作。

 

李東熙 동이 dongyi

https://www.facebook.com/howtoeatsun

1990釜山出生,小學在教會接觸到音樂,19歲高中畢業後離開釜山。2008至2010就讀於百濟藝術大學,主修爵士即興創作。2010的冬天去了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約三個月,旁聽了Antonio Sanchez、Dave Holland、Abraham LaBoriel、Maria Schneider 等的課堂與各種工作坊。兵役的兩年間(2011-2013)於韓國的DMZ(非軍事區)以及南北38度界線服役,開啟了對於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的民族意識、南北韓問題以及戰爭前海外少數朝鮮民族問題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影響了現在的創作。兵役後,受到韓國第一代爵士鋼琴家 Im In Gun 的邀請去了濟州島參與了他的演出計畫,計畫間跟許多韓國的傳奇音樂家交流。在covid-19之前移動於韓國各個城市,以及於中國、日本、台灣、泰國、寮國、越南、美國等地進行各式各樣的演奏。

 

李欣芫 Cia Him-Ian Li

https://www.ciahimianli.com/

聲音、跨媒材藝術創作、教育工作者。關注視覺表層下的流動能量。以「聲音」為主要感官意識與輸出端,探索環境、記憶(歷史)、生命之間的映照關係與作用力量。作品除聲音外,常以現地裝置、行為、繪畫等元素互文並置,呈現人與環境連動關係中交錯的時間紋理、維度。以微觀的角度,試圖解構、揭開不同意識層的連結與斷裂。2021台南新藝獎得主藝術家;曾透過不同駐地國際交流計畫與展覽於美國、韓國、德國與中國各處發表創作。她亦為「不正確」實驗室主持人, 居住於台南。

 

林子寧 Lin Tzu-Ning

https://lintzuning.weebly.com/

以劇場為主要活動範圍,喜歡跨域與實驗。2019年開始以人聲的方式參與實驗音樂演出。聲音訓練主要是由王學梅老師的「即興調」去發展,2017年開始向徐智誠老師學習南管。目前個人關注的面向是「發聲與身體的關係」以及「聲音到成為語言之間」過程中包含的原始感官性、象徵意義、邏輯思維等。合奏即興上注重與他人聲音上的溝通與連結。與黃晴怡、洪梓倪共組跨域演出團體「三生」,進行劇場與實驗聲響的演出活動,2022年參與聲徜音樂節:「實驗電影與聲響」—吳梓安X三生。

 

薛詠之 Yoshi Yung-Chih Hsueh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1gataRe2YjC1s9CNqihUQDmQXeNLlzI

當代擊樂工作者,以擊樂和聲響為出發點,嘗試各種實驗和結合,和各種不同藝術領域的人工作,戲劇、舞蹈、裝置、行為……等,透過合作,瞭解彼此的邏輯,找出共通的語言。近年作品《半線譜》、聲音裝置展《耳朵怪的聲林秘密基地》、《一個人的廟會》、《在兩個呼吸之間-聲音裝置展覽》、2019年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柏拉圖的洞穴》。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