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

約翰.史密斯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圖片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圖片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圖片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圖片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圖片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圖片

約翰.史密斯與格雷姆.米勒協作之《遺落的聲音》,1998-2001,SD錄像、彩色、有聲,28分鐘。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

2023台北雙年展放映單元  

1952年出生於倫敦的約翰.史密斯,作品以探討被經歷的時間(lived time)和被記錄的時間(recorded time)的差異性見長,反覆測量著電影的魔法和機制,與他日常生活裡的私密時刻和脆弱性之間的距離。史密斯是位藝術家同時也是名激進的紀錄片導演,他試圖讓我們意識到,在這影音素材氾濫的時代,錄製品就像記載線性時間的卷軸,有著自己的開始與結束。嚴肅與直白地看待影音錄製品的史密斯,進一步將自己的生活影音記錄和影音錄製品本身所發展出的生命力進行奇妙的比擬,由此開啟通往其他維度的大門。他的影片用機巧慧黠的手法,彰顯出奇觀景象如何被當作一種否認的形式,成功鑿開表象世界,呈現出其既機械性又魔幻的一面。

 

《遺落的聲音》是約翰.史密斯與身兼藝術家、劇場導演、作曲家的格雷姆.米勒(Graeme Miller)的協同創作。他們將在東倫敦街頭拾獲的錄音卡帶上的聲音片段,配上卡帶拾獲地點的影像,巧妙地將線性的錄音和回放功能移置到都市景觀裡。存儲和檢索功能成為對特定時空的記憶和忘卻,同時也可以快轉和倒帶。影音錄製品上所留下的文化碎片,洩漏出潛意識的自動反應。


 

約翰.史密斯於2023台北雙年展展出的其他作品:
《嚼口香糖的女孩》(1976)
《傾頹》(1994-1996,與喬瑟琳.普克共同創作)
《龐然大物》(1992)
《汙點畫面》(旅館日記系列之六),(2007)

《嚼口香糖的女孩》,1976,16釐米轉高畫質錄像、黑白、有聲,12分。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圖片

《嚼口香糖的女孩》,1976,16釐米轉高畫質錄像、黑白、有聲,12分。藝術家、柏林/洛杉磯Tanya Leighton畫廊與倫敦Kate MacGarry畫廊提供。

約翰.史密斯1976年的經典影片《嚼口香糖的女孩》,以褒貶並濟的切入角度,探討電影中人為操弄的手法。影片旁白的口氣,既像個導演,又像個地頭蛇似的,對著街上人事物的動作安排發號施令,彷彿一個擁有超能力的小神仙,可以將時空玩弄於股掌之上。但事實上,旁白只是宛如劇透般地將畫面中那個街區已發生過的事情描述出來。

與作曲家喬瑟琳.普克(Jocelyn Pook)合作的作品《傾頹》(1994–1996),是以一棟位於東倫敦的建築為觀照的主體。當地居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不因新建高速公路而被拆除,發起了一場漫長艱苦的抵禦行動,而影片中的建築便是處於那場行動的中心地帶。影片配樂則是將整起事件中發出的聲響及與當地居民對談的錄音片段切換播放。

在短片《龐然大物》(1992)中,約翰.史密斯躺在床上對著一隻蜥蜴哼唱。影片一開始,蜥蜴佔據了大半個畫面,此時藝術家用「huge」(巨型)形容牠。鏡頭接著拉遠,藝術家改說牠是「medium」(中型)。再拉遠後,便看到牠原來是被放在一顆枕頭上,相形之下顯得非常小隻,此時用「tiny」(小型)形容牠。到了影片最後,牠成了「minute」──此處特意選用這個同時代表極小和「一分鐘」的英文雙關語,來結束這部長度一分多鐘的影片。

《汙點畫面》(2007)是史密斯利用飯店客房作為現成的拍攝對象/場景的系列影片之一。拍片者入住了東耶路撒冷的一間飯店,在房內注意到天花板上的奇怪現象,不久後他往窗外望去,映入眼簾的是以色列政府武力佔領巴勒斯坦領土後,在約旦河西岸築起的一道高牆。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