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臺北——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將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03月24日舉行,今日公佈11月18至19日一系列豐富的開幕週活動。本屆雙年展由周安曼、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共同策劃,以「小世界」爲主題,展出超過 50 多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的作品,使北美館成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2023台北雙年展將於18日與19日匯聚多位參展藝術家、音樂人和作家,舉辦對談講座、現場音樂表演,以及音樂廠牌賞聽會等。「藝術家對談」系列邀請多組參與者分享他們的創作理念,並就其藝術實踐進行交流,包括 dj sniff、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Natascha Sadr Haghighian)、薩米亞.哈拉比(Samia Halaby)、賴志盛、鮑藹倫、王衛、亞歷山大.普羅文(Alexander Provan),以及特別嘉賓泰芮.特馬力茲(a.k.a. DJ Sprinkles)。
同時,臺灣藝術家李俊陽將與神仙老虎狗樂團帶來現場表演,作為李俊陽參展作品《七彩迷魂妙靈儀》的部分環節;此次雙年展匯集了多組裝置作品,藉以追溯李俊陽過去數十年的創作歷程。定居紐約的86歲巴勒斯坦裔抽象畫家暨學者薩米亞.哈拉比(Samia Halaby),被公認為是電腦動態藝術的先驅;本屆雙年展將展出一系列她從80年代開始在Amiga 電腦上編寫的一套應用程式,並用其創作動態繪畫。該程式將電腦鍵盤轉化為「抽象畫琴鍵」,經由藝術家與其他合作者的互動及即興彈奏,創作出隨著音樂旋律蔓延繽紛色彩的數位繪畫。開幕週期間,哈拉比將赴臺,與印尼藝術家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一同於現場表演動態繪畫。此外,她也將與香港重要錄像藝術家鮑藹倫進行藝術家對談。
音樂與音樂表現的方式於本屆雙年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作為一種文化能量和表演張力,同時也和其他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相輔相成。本屆雙年展特別將其中一個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由巴勒斯坦建築師Elias 和 Yousef Anastas 創立的建築公司 AAU ANASTAS Studio 操刀設計。開幕週期間,除了在此空間舉辦一系列的對談活動,另策劃獨立音樂廠牌的「音樂廠牌賞聽會」,邀請廠牌主持的音樂人親臨分享經營的心路歷程,以及介紹代理藝術家的作品。當中包括泰芮.特馬力茲(DJ Sprinkles) 的 Comatonse Recordings、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 Wok the Rock的 YesNoWave Music、張惠笙和奈傑爾.布朗 (Nigel Brown )的聽說,以及王啟光的先行一車。
本屆雙年展更於展期間邀請3組音樂人,規劃3場以音樂為主題的計畫,包括來自洛杉磯/日本的dj sniff、印尼的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 Wok the Rock ,以及臺南的「聽說」,他們將在雙年展期間舉辦聚會、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活動。首波計畫將由dj sniff 推出「前DJ」,於2023年12月10日至16日在Music Room舉行為期一週的開放工作室,邀請來自英國新堡的瑪莉安.雷札伊(Mariam Rezaei)、多倫多的 SlowPitchSound 以及臺中的DJ誠意重三位唱盤藝術家,與dj sniff本人連袂展開精采演出。Music Room將推出更多活動,詳情後續公佈。
臺灣藝術家亮點作品首度曝光
除了精彩的公眾活動與Music Room計畫,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也將於雙年展亮相,其中包括藝術家楊季涓、許村旭及劉艾真的全新創作:
楊季涓長期探索人與地方、物件以及事件間的心理關係。她透過雕塑及聲音裝置作品表達細膩的情感,伴隨個人經歷和記憶,邀請觀眾踏上一段親密的敘事之旅,並對我們置身的環境提出詰問。《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是藝術家為本屆雙年展而作的全新委託聲音裝置,試圖將微小生物的聯想和夢魘的恐懼轉化為實體化的陶器雕塑,伴隨著這些小物件彼此碰撞時發出的聲響,反映了對焦慮及恐懼所歷經的掙扎。
擁有多年紀實攝影經驗的許村旭,展出於1986至1998年的攝影系列《當我們同在一起》,捕捉臺灣這十年間各個變幻莫測的時刻及關鍵事件,記錄了臺灣社會的騷動變化和民主進步的歷程;不僅可見到突兀和庸俗的微觀時刻,亦有歷史意義和重大轉型的宏觀視角。這些照片體現了他對社會荒謬性的敏銳洞察。臺裔美籍藝術家劉艾真,以研究作為創作基礎,編寫出虛構的敘事作品,藉以駁斥關於過去和現在的主流論述。《海底之地》(2023)是《粉紅肉渣的凱薩密碼》系列的最終章,此系列作品歷時多年,透過各種媒介和新技術為流離海外的女性勞工權益締造另類網絡。
另一精彩作品,為定居紐約的臺裔美籍藝術家歐宗翰於疫情期間創作的一系列攝影作品,細探圖像產出所涉及的複雜機制,包括照片與光學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並藉由孩童的純真視角,時刻提醒著自己需對微小事物保持好奇心。
台北雙年展的藝企夥伴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長期支持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今年繼續作為台北雙年展主力贊助,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表示:「『台北雙年展』是指標性當代藝術盛事,除了提升臺灣當代藝術在國際的能見度,更深化與國際間的對話交流。本屆展覽主題『小世界』從臺灣出發,探討疫後世界關係的重構,我們樂見當代藝術作品作為媒介,引領大眾深刻反思,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人類面臨的當下與未來。」
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ARTWAVE對2023台北雙年展的支持,積極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鏈結,邀請來自美國、荷蘭、韓國、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國際策展人和機構總監一同參與盛會,增進各地藝術家及藝術專業工作者進行交流對話,開拓跨文化的國際網絡。
本屆Music Room獲得鄭成然的慷慨資助,並特別感謝恆成紙業對於開幕活動的支持。
詳細參展藝術家及開幕週活動的最新資訊請參見2023台北雙年展主題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3/tw)或追蹤北美館臉書與IG粉絲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策展人簡歷
周安曼(Freya Chou)
周安曼從事策展工作,目前定居香港及台北。她是第58屆卡內基國際展(Carnegie International, 2022)的策展委員成員之一,並擔任香港參加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客座策展人。 2008 至2014 年間,她參與第6 屆與第7 屆台北雙年展的策展團隊,並擔任第10 屆上海雙年展的協同策展人。2015 至2019 年,她擔任香港 Para Site 藝術空間首位教育與公眾計畫策展人,負責策劃年度國際研討會並開設新銳藝術人才工作坊,為Para Site極具指標性的教育計畫。她在任職期間同時策劃展覽包括:「當家當當家–鮑藹倫回顧展」(2018)、「Chris Evans、白雙全—雙個展」(2017),以及偕同策劃「工餘」(2016)。近期她與許多機構合作研究計畫也從事許多出版物的編輯工作,並在藝術期刊及展覽專輯發表文章。
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
莉姆.夏迪德現居貝魯特,是一名策展人、研究者和文化活動組織者,關注藝術實踐中的解放可能性,並探索其與生態、政治和社經形態交會的方式。目前擔任黎巴嫩貝魯特藝術中心(Beirut Art Center)總監,以及第二屆「新視野」(New Visions,2023),亨尼翁斯塔藝術中心攝影與新媒體三年展(Henie Onstad Kunstsenter Triennial for Photography and New Media)的協同策展人。夏迪德也在致力於非西方文化實驗聲響及視覺藝術之數位平臺「Infrasonica」擔任撰稿編輯,並為「社區電台」(Radio Alhara)節目「與夏迪德一同聆聽」(Listening with Reem Shadid)的製作人兼主持人,介紹在聲音、視覺和文學交匯處創作的藝術家和實踐者。夏迪德近期主持柏林雙年展(2022)策展人工作坊,也擔任TBA21學院(TBA21 Academy)委託製作之播客節目「乾旱線」(Aridity Lines)的製作人兼主持人,探討地中海東南部地區的生態知識和氣候變遷議題。此前,夏迪德為沙迦藝術基金會副總監,並於2006年至2020年間,於該基金會擔任不同職位。
穆柏安(Brian Kuan Wood)
穆柏安是一名作家,現居紐約;他同時也是《e-flux》系列書籍和期刊的編輯。2015年起,他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教授策展實踐碩士課程,並於2017至2022年擔任該校研究主任。他曾於多個機構院校進行教學和講座,如:貝魯特造型藝術協會(Ashkal Alwan)、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Moderna Museet)、香港 Para Site 藝術空間、北京中間美術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等。其近期編輯出版品有: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Natascha Sadr Haghighian)的《重新學習以為見證》(relearning bearing witness,2021);許煜的《藝術與宇宙技術》(Art and Cosmotechnics,2021);2017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專輯《高漲》(Tamawuj;與Amal Issa、Omar Berrada、Kaelen Wilson-Goldie合編);2012台北雙年展專輯《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Modern Monsters: Death and Life of Fiction;與當屆策展人安森.法蘭克合編),及《瑪莉亞.林德著作選集》(Selected Maria Lind Writing,2010)。
展覽與主辦單位
台北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策辦之旗艦展覽,是亞洲成立最久的雙年展之一,自1998年創辦以來致力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積極參與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網絡,建立促進本地和國際藝術社群互動與交流的平臺。台北雙年展藉由多向溝通的展覽機制,引領論述並回應當代議題,涵括全球視野及區域獨特性;近幾屆更透過邀請其他領域專業者參與,觸發藝術的多變樣態與能量。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1983年為回應當時方興未艾的現代藝術運動而成立。自開館以來,即肩負推動臺灣現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普及之使命,並在全球當代藝術崛起的背景下致力於文化生產。臺北市立美術館自1995年起負責策劃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並於1998年開始策辦台北雙年展,邀請國內外著名策展人及藝術家參與合作。www.tfam.museum
主力贊助
財團法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於1996年成立,早期聚焦劇場經營,2015年起擴大藝文扶植觸角,聚焦當代藝術,以「拓展視覺藝術」、「扶植表演藝術」、「扎根藝文教育」三大面向推廣藝文。基金會自2021年起舉辦「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此為全臺唯一聚焦「當代繪畫」之獎項,鼓勵具新意的中青代藝術家探索繪畫的當代性;另舉辦「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帶動國內外藝文交流,更攜手藝術導師進駐偏鄉學校,推動「夢想家圓夢工程」,讓藝術資源跨越城鄉。基金會肯定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國際藝術社群交流之盛事,策展主題與內容對社會具正向影響力,挹注資源大力支持,為本屆台北雙年展的主力贊助。
特別贊助
鄭成然
鄭成然熱愛藝術和文化,多年來為藝術和教育的發展貢獻心力。他是紐約Artists Space、包玉剛教育基金會、香港藝術館之友信託基金和水墨會的董事成員。鄭成然於2015年在香港創立了當代藝術空間Empty Gallery,集結知名與新銳藝術家作品,並以多媒體委託創作、展覽,及現場音樂表演為特色。
協力夥伴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及ARTWAVE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成立於1996年,主要目的在積極輔導、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展演環境,在持續執行獎補助藝術計畫的過程中,緊密掌握著臺灣各類創作的發展現況。2014年,在上述基礎下,國藝會啟動國際拓展工作,挹注資源予民間團隊開發各種國際交流渠道,並於2018年進一步創設「ARTWAVE—臺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ARTWAVE -Taiwan International Arts Network),做為以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鏈結為目標的網絡平台。國藝會以此平台為基礎,與各國藝文中介組織及具指標性之藝術節、展會建立合作關係,並因應各類別藝文生態發展需求與國際趨勢,建構國際網絡發展之協作平台,以培育臺灣藝文工作者參與國際性活動的能量為主要目標。同時,國藝會也尋求與國內各大場館的結盟,藉由各方資源的整合以求在各項具體計畫執行時能發揮最大的效益。https://artwave.ncafroc.org.tw/
特別感謝
恆成紙業
恆成團隊創立於 1977 年,有感於紙張在每一個時代中不停轉化成各種樣態,無論何種型式的作品要能出色偉大,都得意識到紙張作為媒材與各種表現手法間的相互關係。恆成秉持誠信、專業、可靠的信念,致力於臺灣用紙文化養成,並積極與國內外造紙工藝合作,引進新技術的同時也扮演著社會前進的基石,期望透過各項業務往來與任務合作,一同發掘紙張的無限可能。https://www.paper.com.tw/
請於主題網站瀏覽2023年台北雙年展贊助單位和支持者的完整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