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台灣輿圖,1722

大太魯閣交通鳥瞰圖,吉田初三郎,1935

十大建設,1957

歸國日本軍民約百五十萬人,1945

中華民國加入WTO,2002

聯合國第758號決議文,1971

台北,台灣

地殼表面的轉換,1987-2011,顏色代碼

台中,台灣

台灣東海岸,河流重定向

南中國海周圍的轉換

珠江三角洲,珠江口,中國

潮南河口,中國

Right

文件
第一批紀錄的活動和素材來自台灣的相關國立單位檔案資料館或資料庫,它們勾勒出台灣複雜的政治和文化定位。人們從現代性之殖民主義的和帝國主義的形式出發,所想像的二十一世紀的新基層結構呼應了現代化長期以來的控制、管理和工程技術,這一切的運作旨在管理貨物、物質、能源、人口、資訊、金融的流通。這些技術本身則反過來使得穿過並構成當代空間的各種途徑更快速地被區隔與劃分。現在,則似乎逐漸形成持續變得片段和分隔的複雜混合體,趨於如分子般四散的獨立實踐和當今公共生活的反政治轉向。當一個空間裡的道德主體的建構和它們共同生活的空間的建構之間有著錯縱複雜的關係,我們該如何思考這個空間? 

地球觀測
第二批素材在美術館裡的安排陳列是基於長時間的分析而做的。陸地衛星(Landsat)資料檔案庫的大型橫截面圖顯示出人類共同生活的具體空間的轉變。這個不斷更新的資料庫素材是在台灣解嚴以來的三十年間,透過從海拔+/- 705公里的地方掃視整個地表所得。這裡將針對變動中的該地區地表構成成分做出圖示和分析。陸地衛星多端點感應器偵測介於0.45至0.52微米頻率的電磁波,偵測到的電磁反射描繪出地殼表面上的轉變,它們構成人類活動的基底和深層結構。這些圖示標示出控制、調節、納入和框限轉變的聯結的複雜程序,以及當代政治體制的形式以及當代空間之間產生的諸多系列的異質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