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林宏璋與提達‧佐赫德 (Tirdad Zolghadr) 透過改變展演方式,反思「雙年展」本身的意義。雖然,此次展覽並沒有確切的展名,但試圖聚焦在當代雙年展的特殊性:雙年展能創造怎樣的藝術生產條件?相對其他的展演形式,雙年展的目的為何?透過雙年展,這個展演如何能做出更精確、更有效的利用?人們往往認為,雙年展做為城市行銷、藝術生涯上的發跡,或做為行動主義者的請願管道,都是個理想的工具;然而,這僅僅是對雙年展的想像,這些訴求若能透過其他方式會更容易達到。事實上,若將雙年展硬套上這些想像,其結果當然會令人失望;以雙年展為工具達到上述的目的,是難以成功的,更不用說藝術在當中得以發揮的功能。

Taipei Biennial 2010

2008年「台北雙年展」的策展人瓦希夫‧寇東 (Vasif Kortun) 與徐文瑞以台北當地的各種脈絡為基礎,提供多重的藝術經驗。此屆雙年展並沒有單一的主題,而是將許多彼此相關的主題統整匯集,大部分的議題會關注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混亂狀態。除此之外,此屆雙年展以許多不同方式和臺北市發生關係:展覽的場域不僅包括臺北市立美術館,同時也包含臺北市市區。在市區會有表演作品與藝術介入行動,此外一些作品會以文件型式及重新裝配後,陳列於展覽地點。市區的主要展場為轉型中的台北啤酒工場。台北啤酒工場於日據時代開始建造,為臺灣第一家啤酒場,主要用於生產與配送,其中歷經國營壟斷、私有化、重新改名,最後在功能逐漸外移後,走入半閒置狀態。它的歷史 其實是世界上眾多後工業城市的發展案例之一,本展覽的旨趣在於從通例中找出各別的細微差異與特別之處。展覽期間,啤酒工場日常運作依然會正常進行,作品摻雜其中,形成有趣的、活生生的有機整合,使展場成為真實的空間,而不只是被孤立出來的展區。此外,策展人還計劃利用城市中廣告看板與都會屏幕作為展示空間,可能就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偏偏會看到。

Taipei Biennial 2008

「2006年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 (Dirty Yoga)」邀請資深且具有策展公信力的美國籍策展人丹.卡麥隆 (Dan Cameron)與台灣策展人王俊傑共同策畫,以台北近年來十分風行熱門的瑜珈活動為隱喻出發,透過已不復瑜珈原始精神但卻大為風行的流行活動,將它所投 射出關於欲望與恐懼,疾病與健康,醜陋與美麗,在地與國際等的極端價值觀,與當下全球化風潮中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命題相聯結,試圖闡述「中間」思考的可 能,探討當下人們所處生活/移動/工作狀態的雙重性與曖昧,以及在不同的兩個端點間的中間性。

Taipei Biennial 2006

「2004台北雙年展:在乎現實嗎?(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由比利時籍的芭芭拉.范德林登(Barbara Vanderlinden)以及台灣鄭慧華擔綱雙策展人。企望透過「真實(Reality)」的議題化,緊握現實,描繪「真實(Reality)」的複雜 性,呈現世界文化公民與現實之間的纏鬥與應對狀態。然而在態度上,並不是要以盲目的懷舊情思對崇高或抽象的概念加以論說,而是意圖尋求另一種對談的可能 性,以回應近年來新一輪的全球化風潮對世界各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所造成的勢不可擋的巨大衝擊:傳統與現代價值之間的衝突、世界經濟與產業模 式轉型所造成的勞工問題、移民問題,以及都市化發展所造成的城鄉差距、文化身份認同、差異與同一化。

Taipei Biennial 2004

2002年,仍援引雙策展人之模式,邀請西班牙國際策展人巴特繆.馬力(Bartomeu Marí)與台灣策展人王嘉驥共同策劃,以「世界劇場 (Great Theatre of the World」為策展主旨的台北雙年展,企圖檢視並觀照今日「傳媒社會」所帶來的種種幻惑人眼與人心,乃至於使人性陷入迷失的「影視奇觀」。其積極目的,更 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反省精神的觀賞模式,期待觀眾積極而主動地進入藝術家的作品空間暨內涵世界當中。

Taipei Biennial 2002

2000年,為呈現台北雙年展更活力、具開放性、未來性與發展的特質,改以雙策展人之策略,邀請法國國際策展人傑宏.尚斯 (Jérôme Sans) 與台灣策展人徐文瑞共同策劃,透過兩人對話,朝跨領域、多元具實驗性的策展方向思考,將展出形式定位在互動與體驗,展覽名稱為「無法無天 (The Sky is the Limit)」,該屆邀請十九國的藝術家共襄盛舉,展出強調亞洲與世界對話的特色及未來可能性,藉由當代藝術反映當下世界諸多面向。

Taipei Biennial 2000

簡單回顧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以來各屆展覽的情況:1998年展覽標題為「欲望場域 (Site of Desire)」,由日籍國際策展人南條史生策畫,邀請來自日本、中國、台灣與韓國,以「欲望」為主題,並將本館點綴以粉紅色系,共有36位不同背景、經 歷與年齡的藝術家作品在本館展出,內容包含繪畫、雕塑、錄影裝置與特定地點裝置等,展現藝術多元的風貌。

Taipei Biennial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