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亞康法,〈未完的對話〉,2012,三頻道高畫質錄像,彩色、有聲,片長46分鐘

〈未完的對話〉,2012,三頻道高畫質錄像,彩色、有聲,片長46分鐘

Right

電影導演約翰.亞康法所拍攝的諸多影片皆著墨在殖民主義、流離失所的族群,以及反抗運動等經驗,並獲得無數的獎項。亞康法是黑色音頻電影團體(Black Audio Film Collective)的創始人之一,該團體活躍於1982至1998年間,他們讓英國的大眾輿論首次注意到種族主義以及黑人的身分認同問題。

亞康法將其新作〈未完的對話〉獻給專精於文化認同及差異領域的理論家史都華.霍爾(Stuart Hall)。霍爾對亞康法及其參與的團體組織活動有極大的影響力。霍爾於1950年代從牙買加(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抵達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後來與知識分子E.P..湯普森(E.P. Thompson)和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同成為新左派中非常重要的發聲者。

〈未完的對話〉運用三銀幕播放的「敘述結構」,來呈現這位由歐洲與加勒比海兩地所造就,並被譽為全球最傑出思想家之一的多元樣貌人生。他所感興趣與關懷的面向包含馬克思主義、裁減核武、文化、種族、電視廣播、文化政治,以及流離族群的認同。〈未完的對話〉聚焦於霍爾生平中的「形成時期」,即1950與1960年代,並提到具有關鍵意義的事件,如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引起全歐洲大規模的共產黨員退黨風潮,以及在埃及總統納塞爾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將世界經濟命脈之一的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後,英國、法國及以色列聯軍侵略埃及造成蘇伊士運河危機。這種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英國引發了大舉的抗議活動,這兩起事件終究讓大家重新思考之前的左翼正統派。

亞康法形容此作品為一次「幽靈詩學」(spectropoetics)的實踐:再訪縈繞生活的魂魄,檢視那些被鬼魂纏身者最終會產生的想像於根本層面的變化。因此,這件作品游移在霍爾的聲音、想法、回憶、創見與見解之間,將他的傳記沉浸在歷史事件之中。對霍爾來說,身分從來都不是一個成品或既定的事實,相反地,它是出現在主體與歷史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裡,猶如霍爾所說的「未完的對話」。

約翰.亞康法,1957年出生於迦納, 現居住及工作於倫敦。

 

  • An Autograph ABP Commission. Executive producer Mark Sealy, Director of Autograph ABP. Produced by Lina Gopaul and David Lawson, Smoking Dogs Films Product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Professor Stuart Hall.
  • Project funded by Grants For Arts, Arts Council England and supported by the Bluecoat, New Art Exchange, Nottingham and the W.E.B. Du Bois Institute for 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Boston, Royal College Inspire Programme and Smoking Dogs Films Production. 
  • With kind support from NAXOS Books, The Open University and BBC, Time/Image and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