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飯店,在加爾各答尋緝鴉片〉(局部),2005–2008,三幅黑白銀鹽相紙沖印。Jan Mot, Brussels提供

〈加爾各答作為英國在近東擴展的根據地〉,2007,二幅黑白銀鹽相紙,每幅33 × 25公分;裱框57 × 49公分。Jan Mot, Brussels提供

Right

英國評論家湯瑪斯.德.昆西(ThomasDe Quincey)在其1822年發表的著作《英國鴉片客告白》(Confessions ofan English Opium Eater)中寫道,「他們沒有死,而是在睡覺。」在所謂的毒品文學領域裡,德.昆西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在書裡引薦鴉片為進入「心靈祕密的銘刻」的門徑,並教導如何利用這種毒品來強化美學方面的愉悅,喚回被遺忘的記憶,這種冒險更令人恐懼。為了深入調查毒品的歷史,約阿希姆.科斯特著手研究英屬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之間的鴉片貿易。

加爾各答在這段歷史裡扮演重要角色,鴉片在此拍賣販售,再運到中國。單這一項貿易就占了英屬印度在1830年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這個貿易也導致1841年與1856年的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於1842年8月簽署南京條約後終了,此乃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挫敗之一,卻鞏固了英國在中國的鴉片貿易,造成數以百萬計的中國鴉片成癮者淪入赤貧狀態而被迫移民,帶著他們的鴉片癮頭到歐洲與美國當廉價勞工。

科斯特的研究成果是一篇文章與照片,〈加爾各答作為英國在近東擴展的根據地〉。科斯特在當地公立博物館的檔案中尋緝鴉片史的蛛絲馬跡,卻發現在官方史料中並未將任何與毒品相關的紀錄編列入庫。左邊的影像翻拍自藝術家購於加爾各答的書籍中,一幅把一隻大象吊起來放到船上的圖像,而右邊的影像是藝術家所拍攝的昔日薄陀羅盧迦宮殿(Bhadralok),但現已成為廢墟。「薄陀羅盧迦」意指在殖民時期興起的親英派仕紳階層,在前述的書中提及,「薄陀羅盧迦」會在一種室內遊戲中以鴉片餵食他們飼養的狗。

約阿希姆.科斯特,1962年出生於丹麥,現居住及工作於哥本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