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石博物館〉(局部),2012,複合媒材裝置。攝影:Arwed Messmer

〈敲碎〉,2004,錄像、彩色、有聲,片長92分鐘

Right

身為雕塑家及詩人,吉米.杜倫的作品是針對西方殖民式理性以及普世性愚昧的一面「卸除武裝之鏡」(disarmingmirror),亦是一則尖銳且戲謔的批判。「卸除武裝之鏡」:杜倫以美國原住民藝術家及社運人士的身分,企圖反轉用以投射並歸類「土著的」、「原始的」這些概念的刻板罪狀。他採取用以分類、歷史化、博物館化(musealize)「他者」文化如出一轍的手法,揭去自稱為「現代」的知識體系之無知及愚昧的面具,以及該體系聲稱的高等理性,並且將它們運用在西方現代科學的傳統之中,這樣的倒置生產了導引出反霸權敘述的洞見,相對於像是強調進步和進化的主流觀點,反而讓我們理悟到真實毀滅的歷史,那是一篇關於凋零與退化的故事,背景則是從征服美洲至今從未間斷的現代性種族滅絕。

在〈礦石博物館〉一作中,杜倫扮演一位展示和礦石相關的西方觀念及實踐的分類科學家。在這傳統之中,礦石被視為一種「物件」,是「純然的、無生命的物質」,是具物理性的「自然」之物,與「主體」和「文化」形成對立的關係。礦石也代表永恆,西方文化將其對亙古、再現和權力這些現象的幻想刻進這個材質中。只是,這些現象對杜倫來說,並沒有成為「理性」的源頭,反而滋長了狂熱的、恣意的「信仰」,以及西方現代性中處處可見的大規模欺瞞。因此,在〈礦石博物館〉中包括了希特勒的一份格言及素描:希特勒認為,礦石是唯一可以「抵抗所有現象之流變」的物體。然而杜倫對礦石的感受則截然不同,他視礦石為一種媒介,這種媒介不僅寄居了不同的時間,同時也是一幅刻劃亙古以來地理變動的圖像。

錄像作品〈敲碎〉同樣以礦石為題材。影片中,坐在桌子後方提供服務的杜倫用石頭將遞給他的各類物件一一摧毀。分解、拆毀、丟棄:透過掉落於「事物秩序」之外的物件,杜倫的作品企圖告訴我們「秩序」對自身了解的匱乏。

吉米.杜倫,1940年出生於美國,現居住及工作於柏林和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