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2012,裝置、行為表演。繪圖:弗羅利安.史堤曼(Florian Stirnemann);Hannah Hurtzig / Mobile Academy Berlin 提供

〈牆上的洞:為什麼要畫單色的畫?〉路易斯雅克伯
彼得.約瑟夫(Peter Joseph),〈無題〉(灰色和藍邊),1975 年在瓦雷瑟鎮梅納弗格里歐.力塔別墅美術館(Villa Menafoglio Litta Panza)的裝置。攝影/吉奧里歐.克倫波(Giorgio Colombo),米蘭市

〈台灣殯葬服務的專業演變〉曾煥棠
攝於台北市辛亥路上的禮儀公司,2006

〈客廳即工廠〉鄧兆旻
客廳即工廠,勤奮是幸

〈伊朗:穆紮法爾丁國王的車子〉巴文德貝弗爾
圖片出自德黑蘭古列斯坦皇宮資料庫

〈國際的建築〉約翰帕爾曼西諾
就在這艘船上,法蘭克福.德拉諾.羅斯福和溫斯頓.邱吉爾草擬了大西洋憲章,1941

〈「謠言」電影〉陳界仁
蔣渭水的台灣大眾葬葬儀紀錄片,1931,台北

〈霧社事件與莫那魯道〉邱若龍
莫那魯道畫像,擷取自《漫畫.巴萊》,2011,頁68

〈貢寮的反核之聲〉崔愫欣
貢寮居民長達二十多年的反核之聲

〈明治天皇的首幀寫真1888年〉港千尋

〈現代助產師賽伯格新生兒〉吳嘉苓
這名現代的助產師正在公寓裡協助接生寶寶,寶寶的父親則剪下臍帶。儘管台灣99.99% 的寶寶都是由婦產科醫生在醫院裡接生,在適當技術的輔助之下,隨著人們推動以女性為中心,溫和、安全的接生概念,現代助產師也越來越受矚目。本照片由Cheng-Long Hsieh 先生提供。

〈趴與酒的權力:獨立音樂及其反對〉何東洪
我們該留還是走?2012年7月15日,師大公園。攝影/張修齊

〈現行都市更新對台灣的衝擊及其引發的抵抗成果〉黃慧瑜
士林王家,台北,2012

〈傾斜的影像 〉安森法蘭克 & 約翰亞康法

〈人民的第四台〉鄭陸霖
1986年11月30日下午。桃園國際機場的聯外道路,直升機正從天空監看下方的群眾。地面的人有的拿著鮮花,有的仰天比著手勢示威。站在群眾後方的攝影師則按下了快門。照片中看不到的群眾正前方是軍人、警員、憲兵、警車、鎮暴車、坦克車、拒馬、消防車等人機組合成的圍堵陣仗。攝影師:宋隆泉

〈渴望成為像祖先一樣值得被子孫尊敬的祖先〉巴奈庫穗
莫拉克颱風之後的台東海岸,2009。攝影/陳建仲

 

〈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 2012

〈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 2012 

〈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 2012 

〈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 2012 

Right

〈等候大廳.現代性場景〉這個對談活動將在2012台北雙年展的開幕之夜舉行,地點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寬闊入口大廳,並將在活動之後,繼續以裝置作品和檔案庫的形式在此呈現。活動將邀請約十七個人——包括藝術家、理論家、行動分子,請他們在活動地點所設立的封閉小辦公間裡進行對話。將有五組對話同時進行,觀眾透過耳機選取想聽的對話,也可以登記成為某場對話的參與者。這件裝置作品將包括後台以及等候大廳,其構想所依照的形式是卡夫卡式的對官僚、審查、等候者及要他等候的人之間的規範的描繪。「現代性場景」創造出一個空間給未明確界定的現代性及其諸多的「原始場景」。每場對話將進行三十分鐘,並圍繞著某個畫面或由這個特定的畫面的描述而展開。

現代性是什麼?這個聲名狼藉的詞的諸多特性之一就是:在各種民族和不同的學門之間,對現代性的意義和定義、確切的起源和肇始的時間相當分歧。它是一個年代、一種境況、一種心理狀態、一個概念、一種方法或是一項技術?科學、藝術、現代民族國家都涉及現代性;存在著科技現代性、社會現代性、殖民的現代性、資本主義的現代性、被殖民者的現代性,以及當代資本主義城市和世界的超現代性。然而,如果存在著多種現代性,它們的共同點為何?存在著諸多關於現代的神話,包括單一現代性的神話——只具有單一的「發展」歷程、單一的進步典範;這種神話的重點在於徹底和傳統決裂,切斷舊的、非現代的或腐化的過去。在關於現代性的各種想像中,這曾經是主導的畫面,而今卻已經被大大地搖撼,並且變得不確定。畢竟,當過往的事物「捲土重來」,現存的事物都不免被觸及和影響。

所有類似的情形都同樣質疑著現代性之所以「現代」的要素,而這些因素始終未被明確界定,或者是無法確定。但另一方面,歷史上也充滿了「原始場景」以及起源神話。這件裝置作品的出發點來自現代中國文學的一個原始場景:1906年,還在日本留學、攻讀西醫的魯迅看到一場幻燈秀,影像呈現一群中國人漠然地圍觀在日俄戰爭中潛入日軍擔任間諜的一名同僚被斬首的過程。面對這個斬首的場面、尤其是圍觀的中國群眾自然而本能地看得津津有味,魯迅瞠目結舌,並且了解到,在拯救中國人的身體之前,他必須先拯救他們的靈魂。他於是放棄了醫學研究,轉而從事文學。他的短篇故事、詩以及文章被視為現代中國文學開端的表徵。不論這個事件是否真的曾經發生,或者只是魯迅本身事後編造的神話,「在現代中國[文學]歷史的[文本]開端之處,虛構與[私人或官方]歷史、文本或事實,早已打成一片,難分難解」。(王德威)

「原始場景」的性質為何?所有代表現代起源的場景都顯現出「分隔」的面向:不論是頭身分離,或者與傳統或過去徹底決裂。「場景」或「布景」也會產生關係的圖譜,一整個體系牽連到有意識的表演者、被動的觀者和結構的或系統的匿名運作,所有這些共同創造出一個特殊的時刻,並將現代性的矛盾演示出來。「現代性」的各種定義都涉及這樣的「原始場景」、斷裂和起源神話的事件,而人們正是基於這些來衡量可以將什麼歸為「現代」。 漢娜.赫紀希的

「行動學院」公共空間裝置處理的是知識和非知識的概念,以及這個概念如何被運用並轉移到溝通行為中。她的「行動學院」計畫探討對話、一對一對話以及種種新、舊模式的修辭法和手勢。每項計畫首先是一個現場活動之後將變成裝置作品和檔案庫。而每項計畫都是針對特定主題/題材,並以百科全書式的手法探討。 

漢娜.赫紀希,出生於德國,現居住及工作於柏林。

請聆聽〈等待大廳〉於2012台北雙年展9月28日開幕當天所記錄的對談。講者的談話對象為一般民眾,他們在〈等待大廳〉的登記處預約參與對話。

〈牆上的洞:為什麼要畫單色的畫?〉
路易斯.雅克伯(英文)

單色畫是二十世紀前衛視覺藝術創作的一個新形式,可以被描述如多個單色色面或多重的單一色調色面所作的繪畫或圖畫。因此,當觀者觀看單色畫時,畫面上幾乎沒有什麼可看的東西,它們就是空的畫面,看起來像是牆上的洞。路易斯.雅各告訴我們,為什麼從希臘時期以來重要的藝術經驗都跟洞有關,人們關於洞的經驗如何關係到無政府主義政治,以及這些和我們在童年初次學騎單車的經驗有何關聯

路易斯.雅克伯,身兼藝術家、策展人和作家。他透過多元創作來關心社會互動和美學經驗主體的議題。 雅克伯1971年生於祕魯,現居住於加拿大多倫多。 (場景二;客艙編號. 1001;晚間 8:00)

〈台灣殯葬服務的專業演變〉
曾煥棠(中文)

台灣殯葬文化傳統,大約是從鄭成功來台所帶來的閩南文化為發展基礎,更深可推至周朝禮記裡頭披麻帶孝的觀念。即便經歷日據時代,其實也沒有受到殖民文化過大的影響。生死學教授曾煥棠觀察,在近三、四十年間,由於「都市化」的結果,居住環境、家庭結構與都會生活形態,讓殯葬業者也邁入了現代化的歷程,提供起各式專業化的服務,甚至在近10年起,開始有證照化的評鑑機制。

曾煥棠,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他專攻生死學研究、醫療社會學、哀傷輔導、殯葬服務相關教育,以及護理訓練。(場景三;客艙編號. 1002;晚間 8:00)

〈客廳即工廠〉
鄧兆旻(中文)

在1970年的台灣,出現了「客廳即工廠、勤勞是快樂」這樣的宣導口號。藝術家鄧兆旻回憶起兒時家裡進行家庭代工的景象,當時台灣也大量仰賴這些以家庭為單位的加工廠所連繫成的生產線,促進經濟繁榮,也造就一批新的中產階級。然而,時過境遷,近來台灣因為經濟衰退、從大陸投資失敗的資商回流、失業率攀升等問題,又重新透過網路平台,興起家庭代工的風潮。

鄧兆旻,視覺藝術家,目前工作與居住於紐約和台北。他從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畢業,已經在世界各地展覽。他近期的研究興趣包括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發展下新的「自我」的認識,以及「自我潛能開發」這個工業。(場景五;客艙編號. 1004;晚間 8:00)

〈消失的語言:賽德克德固達雅〉
郭明正(中文)

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存留與延續問題,被許多現代化的技巧、機器、認證等機制媒介。例如,從原本大家認知台灣有九族原住民,到現在原委會認定有十四族,甚至未來會有更多的狀況,不難看出我們如何用現代技巧去保存傳統。羅馬拼音來編撰字典、書寫、教學,或是以機器像是錄音、錄影、拍電影等方式,都是現代保留傳統文化的技巧。但由於環境的改變,我們需要去進一步思考的,或許不只是如何保留傳統,而是去思考傳統的現代意義。例如,現在不可能去獵首紋面了,但是紋面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阿,那現在可以進行紋面的資格會是什麼呢?

達吉斯.巴萬(漢語名字是郭明正)是賽德克族德固達雅群人。曾經出版數本原住民語言教材和詞典,同時也是〈賽德克‧巴萊〉電影書《真相.巴萊》的作者。Dakis Pawan現居住於南投縣仁愛鄉。(場景六;客艙編號. 1005;晚間 8:00)

〈伊朗:穆紮法爾丁.沙國王的車子〉
巴文德.貝弗爾(英文)

納賽爾丁.沙(Nasser-al-Din-Shah)於1842年時,將攝影傳入伊朗;他的繼任者穆扎法爾丁.沙(Mozaffar-al-Din-Shah),則於1900年時,從法國進口了第一台汽車:賽波萊出品的「馬車」(Serpollet Carriage)到德黑蘭。貝弗爾述說著兩位伊朗國王的故事,並且持續探索現代性如何能反映現代,並同時反映原始的概念。
備註:貝弗爾在談話最後引述德國哲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的話,遭一聲鑼響打斷。內容如下:「最近不管你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都能看到同樣的提款機、同樣的電話亭、同樣的運輸系統和捷運。」貝弗爾補充說到:「我想對當時的談話對象說,德黑蘭就像任何大都會一樣,日常生活細節上是不會有任何異國風情的,應該要在其它地方尋找相異之處。不是到處都有沙漠和跑來跑去的駱駝!」

巴文德.貝弗爾是一名藝術理論家、藝術家和藝術評論人,現居德黑蘭。貝弗爾在席拉茲大學(Shiraz University)完成建築碩士課程後,取得了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當代藝術理論碩士學位,現為慕尼黑大學的博士候選人。他曾經把多部西方作品譯為波斯文,包括王爾德(Oscar Wilde)和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的作品,還有阿藍.巴底烏(Alan Badiou)的《倫理:對邪惡的理解》(Ethics: An Essa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vil)。(場景七;客艙編號. 1001;晚間8:30)

〈國際的建築〉
約翰.帕爾曼西諾(英文)

約翰.帕爾曼西諾出生於瑞士,是一名建築師和都市研究者。他是數個研究計畫的創辦者兼策展人,包括和安–蘇菲.瑢絲克(Ann‑Sofi Rönnskog)共同主持的獨立組織「領土仲介所」(Territorial Agency),推廣整合空間變遷;還有名叫「中立」(Neutrality)的組織,以跨學科研究來探討聯合國政策對地域的影響、變遷發生時的內部組織化過程,以及當代人文地景的經營(或控制)。(場景八;客艙編號. 1002;晚間 8:30)

〈「謠言」電影〉
陳界仁(中文)

探究「謠言」的最初意涵,應該是無音樂伴奏唱歌的語言,也就是詩歌。詩性的語言在腦中展開了動態的想像,也可以說是非物質性的影像生產。對藝術家陳界仁而言,謠言就是「人民以虛構的敘事策略,對掌握統治機器權力者和具體的社會問題,進行社會介入與干預,以詩性語言去創造不同於主流觀點的異見,生產人民記憶的方式之一。」當謠言電影重返在一種具身體感的具體鬥爭實踐時,我們才能辨識現代性在不同文化間,互為參照的主體性意義。

陳界仁,台灣當代藝術家,其創作方式主要來自不同背景的諸眾合作,通過集體搭建場景的工作過程,將拍片的現場轉換成被原子化後的不同個體可以相互認識的臨時社群,並在此場域內完成詩學辯證式的影片。作品曾個展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馬德里蘇菲雅皇后國家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等機構。參加過的聯展包括:威尼斯、聖保羅、伊斯坦堡、利物浦、里昂、雪梨、上海、光州、台北等當代藝術雙年展。 (場景十三;客艙編號. 1003;晚間 8:30 & 晚間 9:30)

〈霧社事件與莫那魯道〉
邱若龍(中文)

漫畫家邱若龍以電影〈賽德克.巴萊〉而被社會再度關注的霧社事件作為場景,展開多重現代性交會的探討。在莫那魯道看似基本教義派、守護族人傳統的英雄事蹟下,實則離棄傳統。另一方面,在漢人的現代化眼光中,莫那魯道是抗日烈士,而烈士的概念卻從未存在於族人的文化中。這個事件展開現代性在不同的歷史脈絡回溯中,不斷被挪移、變換的位置,並關照歷史書寫自身的悖論。

邱若龍 ,漫畫家,擅長寫實的圖文創作,其作品靈感主要來自臺灣原住民的歷史和文化。導演魏德聖就是受到其作品《霧社事件》的啟發,進而拍出得獎無數的史詩電影〈賽德克.巴萊〉。邱若龍本人執導的紀錄片〈GAYA: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曾獲得1999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場景九;客艙編號. 1004;晚間 8:30 & 晚間 9:00)

〈貢寮的反核之聲〉
崔愫欣(中文)

反核運動在台灣民主進程上,是一個相當具有歷史的社會運動。興建核電廠這樣看似現代民主社會裡的理性合法決定,實際上映射了民主社會中的斷裂。對曾就讀法律系的崔愫欣來說,她是在接觸了核四廠附近的貢寮居民以後,才體認到新聞與現實的差異,而民主制度和既得利益者的連結、知識的傲慢緊緊相扣,有魄力的政策決定與負責的行為不見容於保守的政治結構中,整體成為巨大無效、甚至是不合法的機器,切斷與現實的連繫。於是,她認為法律是無效的工具,轉以紀錄片拍攝的方式去貼近真相,以及社會運動裡的傳播脈動。

〈貢寮的反核之聲〉
崔愫欣,曾就讀於法律系,現任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她是反核社會運動者,從學生時期至今長期投入環保運動。2010年,她策劃了「紀錄片與社運的追尋之旅」旅行圖文展與系列講座,同時也是在2004年屢獲獎項的〈貢寮,你好嗎?〉的紀錄片導演,現居住於台北。(場景十;客艙編號. 1005;晚間 8:30)

〈明治天皇的首幀寫真,1888年〉
港千尋(日文)

明治天皇的首幅寫真,是由義大利版畫家艾德亞多.席歐松(Eduardo Chiossone)透過牆上的小洞觀察天皇後,所描繪出的頭部形象,再與西洋王室軍裝身形結合的肖像。此肖像是第一幅天皇形象,並被翻拍成照片,在明治維新時期大量發佈,從此原本不能被看見的天皇,以「御真影」的形式廣流民間。這幅影像被當作是真正的天皇給崇拜著,而藝術家港千尋認為這種真實與影像的移動關係正是日本現代化過程裡的一個重要標幟,或許也是日本人熱衷攝影的原因。原本是幻覺(illusion)卻變成現實(reality),攝影讓消失與出現的界限變得模糊,幻覺與現實不斷循環交替。

港千尋身兼藝術家、作者、評論家等多重身分,自1995年起擔任多摩美術大學資訊設計系教授,並為該大學2006年成立的美術人類學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自2007年起,港千尋也擔任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負責人。他最近的出版著作包括《文字的眾母親:活版印刷之旅》(Le Voyage Typographique)(台北,2009)和《繩文之手》(掌の縄文)(東京,2012)。(場景十一;客艙編號. 1001;晚間 9:00)

〈現代助產師,賽伯格新生兒〉
吳嘉苓(中文)

台灣的生產觀念從日治時代開始訓練新式產婆的啓蒙,演變到今日的醫療體系,一般大眾普遍認知產婦要到大醫院由醫生接生,才是最為現代衛生、講求安全的做法。在台灣的剖腹生產比例更高達三成以上,位居世界之冠。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現代女性為了追求更為自主、私密、美好的生產經驗,具有更多元的生產地點、方式、服務人員、止痛技術與科技資源選擇,尋求現代助產師來協助陪伴生產過程。社會學家吳嘉苓藉由分享對國內外的相關現代助產師的觀察介紹,探討現代科技的再定義。

吳嘉苓是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其研究領域包括醫療社會學、性別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目前的研究主題包括新生殖科技的爭議,科技政策的民主化,以及災後家屋重建的公民參與。(場景十二;客艙編號. 1002;晚間 9:00 & 晚間 9:30)

〈趴與酒的權力:獨立音樂及其反對〉
何東洪(英文)

何東洪,現任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曾任水晶唱片製作企畫,現為地下社會live house成員。專長為流行音樂研究、青年與文化研究、行動研究。(場景四;客艙編號. 1003;晚間 8:00 & 晚間 9:00)

〈現行都市更新對台灣的衝擊及其引發的抵抗成果〉
黃慧瑜(中文)

一坪換一坪,舊公寓換新大樓有什麼不好?城市的進步與現代化難道不是倚賴建設而前進的嗎?近來在台北發生一連串都市更新爭議,引發各界關注。在研究生黃慧瑜與彭龍三所展開的對談中,討論了都更相關法令背後的意識形態,以及都更所帶來的經濟、環境、文化、社會面向的改變。並在案例分享裡,將目光逼視到更為切確的位置:分析都市更新是否能夠真正改善原居民的居住品質,經濟發展和人文環境如何在現代化的腳步裡瘸行。

黃慧瑜,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2009年起開始參與反迫遷運動,並在年底加入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與來自臺北各個都更社區、包含原住戶與其他不同身分的行動者們,共同抵抗城市的過度開發行為與不當政策,並爭取、捍衛都市更新逐步剝奪的普遍居住權與人權。 (場景十四;客艙編號. 1005;晚間 9:00 & 晚間 9:30)

〈傾斜的影像〉
安森.法蘭克 & 約翰.亞康法(英文)

安森.法蘭克現居住於柏林,是一名評論家和策展人,為2012台北雙年展的策展人。他最近策劃了「泛靈論」(Animism)的展覽和出版計畫,其合作成果在2010至2012年間,於安特衛普、伯恩、維也納、柏林和紐約展出。自2006年起,他也是柏林國際影展延伸論壇的共同策劃人。法蘭克也是柏林世界文化館(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視覺藝術、電影和媒體部門的藝術總監。約翰.亞康法是一名得獎無數的電影導演,其作品關注殖民主義、離散和文化抵抗(resistance)議題。他是「黑色有聲電影集社」(Black Audio Film Collective)的創辦人之一。該團體在1982至1998年間相當活躍,它所舉辦的開創性活動,更有助提高英國大眾對種族歧視和非裔身分認同的認知。(場景十五;客艙編號. 1001;晚間 9:30)

〈人民的第四台〉
鄭陸霖(中文)

以「原始場景」這個源自佛洛依德的概念,來思考現代性起始的暴力、肉體感、激情、流動,實在是非常有趣的概念。社會學家鄭陸霖將一張攝於1986年11月30日,紀錄解嚴前許信良從海外回國,遭到民眾夾帶歡迎和大批鎮壓群眾軍警的現場對峙的照片,作為理解台灣民主進程的分水嶺。他認為現代性在政治的意義上,指涉民主制度將每一個人都視為均質、等價、沒有差異,在一個多數決的狀況去理性客觀地追求真理的過程。事實上,民主的起源,是熱情的、有恐懼、有暴力的過程,是一個由野蠻的少數而非理性的多數所推展開的。

鄭陸霖是一位社會學家以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經濟學、發展社會學和組織社會學。(場景十六;客艙編號. 1004;晚間 9:30)

〈渴望成為像祖先一樣,值得被子孫尊敬的祖先〉
巴奈.庫穗(中文)

巴奈.庫穗是歌手,詞曲創作者和民俗文化的指標性人物,現居住於台東。她有一半卑南、一半阿美族的血統,恰巧代表台灣兩個最大的原住民族。巴奈積極收集和保存原住民的歌唱傳統,身為社會運動家的她,更反對政府在台東縣的核廢料儲放計畫,以及美麗灣度假村興建一事。(場景十七;預錄)



作品由2012台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臺北市立美術館,以及柏林行動學院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