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幸福大廈 I〉,2012,三頻道錄像裝置,高畫質影片轉藍光光碟、彩色及 黑白、有聲,片長82分鐘。攝影:陳又維

〈幸福大廈 I〉,2012,三頻道錄像裝置,高畫質影片轉藍光光碟、彩色及 黑白、有聲,片長82分鐘。攝影:陳又維

Right

陳界仁在作品中營造出一幕幕的場景,在其中,「虛構的敘事形式」取代了(從而也讓我們聯想到)被主流範型有系統地排除在外的「再現」――這是就再現一詞的政治意含而論。藝術家在作品中安排的場景,是拍攝於真實的歷史性現場,或是他所指涉的事件或狀態的實際場域,而場景本身亦涉及了故事主角們為影片搭景過程中付出的集體努力。

〈幸福大廈 I〉的題材關注1980年代在台灣出生的一代。這一個世代與日俱增地面臨著缺乏基本保障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生活於焦慮之中。這種情況的造成需追溯到台灣政府從1984年起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相關的法案衝擊到無數的家庭並且危害了工作權與居住權,以及要在社會生活裡取得安全保障與服務的基本生存權,也就是直接對年輕一代的未來下了「判決」。

〈幸福大廈 I〉裡的人物,是根據一群身分背景不同但目前都沒有固定工作的年輕人,對其個人生命史所寫的片段感想而發展出來的。他們的文本變成了陳界仁所寫的虛構故事之基礎。此作品是以一棟出租公寓為場景,在公寓即將被拆除改建前,居住其中的房客:失業者、已無任何家人的年輕女子、父親因長期失業而自殺的女同志、父母離異後便離家的女性聲音藝術家等人,陸續準備搬離這棟公寓;而公寓外則聚集了另外一群人,有因長期抗議「派遣法」以至疲憊不堪的單身女性、在電腦回收場工作的年輕女工、長期參與「靜默站立行動」的殘障小劇場演員、還有不滿學校教育失望而於輟學後從事「樂生療養院史」資料整理的女生,以及正準備前來協助獨居老人搬家,卻只見到被遺留下的行李,而等不到老人的年輕社會運動者。〈幸福大廈 I〉反映的是被原子化後的個體處境,在新經濟政策的支配下,他們的命運被社會「私有化」了。

陳界仁,1960年出生於台灣,現居住及工作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