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YRIGHT© 2002
    :::
    世界劇場-2002台北雙年展
    策展人:巴特繆.馬力(Bartomeu Mari)王嘉驥

    序論


    「世界劇場」是一齣透過展覽形式演出的視覺戲劇。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凸顯當代藝術與劇場的相關性。儘管劇場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可以回溯至二十世紀初期,甚至更遠更早以前,本展覽計畫所真正關注的,則是以晚近時代為主。美國理論家麥可.佛雷德(Michael Fried)曾經就「低限藝術」(minimal art)的表現,排斥當中的劇場性格,因為他認為「低限藝術」藉之宰制觀賞者,癱瘓後者回應的能力。三十多年之後,我們看到藝術表現與藝術家非但不抵拒「劇場性」,同時,「劇場性格」此一概念反而還成為其創作活動與思辨的核心所在。


    「世界劇場」策劃展並不預設任何結論,也無意概括關於此一主題及其創作類型的所有層面。本展覽的發表,是對於這類藝術創作的諸多面向,提出拋磚引玉的介紹。再者,在這些創作當中,無論是在靜態的物體,或是在戲劇的事件當中,觀賞者的感知成為藝術事件的要角。本展將包含兩大元素,其一是手工或機械的裝置設計,藉此以營造觀賞者的期待;其二,則是戲劇演出的敘事面向。換言之,就是等待情節發生,以及讓觀賞者流連在事件發生的特定時程當中。


    在「世界劇場」策劃展當中,也會針對曾經在傳統戲劇演出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機械設施或道具之類的裝置,提出探討──亦即觀眾席所在的看台、舞台與螢幕、以及戲劇本身。尤其重要的是,本展覽所邀請的作品將會強調「敘事結構」作為藝術創作主題的重要性。戲劇演出必備的具體元素,包括劇場性、音效、乃至於電影的面向:譬如主角與配角演員、舞台佈景、聲光效果等等。同時,有關新科技對於表演的觀念和手法,以及其對於觀賞者心理感受的轉換,也是本展覽特別關切的重點之一。


    「世界劇場」強調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期間的藝術運動當中,最重要的創新乃是發生在雕塑的領域之中,因為雕塑已經與劇場表演、攝影、電影拍攝及數位技術──尤其是錄影藝術──合流並進。到了今日,雕塑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混合體,其疆界與其他一些密切相關的領域,譬如建築與工程,或是舞蹈與文學,也漸趨交融。


    「世界劇場」針對一些具有「情節整體性」的作品,將會優先著重觀賞者與這類作品私密相處的時刻,以及他們與作品之間的直接而獨特的關係。展出的作品和裝置將透過規劃與安排,使其在美術館的展覽廳之間,形成連貫的動線。藉此,觀賞者因而能夠感受到,自己彷彿流連在精簡版的西班牙神學劇場泰斗沛卓.科爾德隆(Pedro Calderon de la Barca, 1600-1681)的知名喜劇傑作《世界劇場》(1633-35)之中。


    「世界劇場」展覽主要內容與子項


    舞台/敘事與故事中的空間

    此一展覽子項以舞台裝置為主,強調的重點在於,雕塑的創作實踐已經走向新界域,亦即具有建築特性的空間世界。本項的展覽目的,在於將劇場具體呈現為一個場域、平台、或是具有明確實體的「想像世界」(other world)。透過明暸易懂的手法,雕塑將觀賞者的注意力,引導至動作或戲劇正在發生的特定區域之中。而在沒有實際演出的時候,觀賞者就成為當中的主角。古希臘人率先在開闊空曠的空間之中建造劇場,透過其開拓視野及音效的卓越技術,進而帶動了許多可觀的進步。來到現代,基於電影的發明,我們在一些至為明顯的例證當中,更看到「觀賞者─環境─演出」之間的三角關係,有了高品質的躍升。如今,大眾傳播對於日常事件的報導,使我們與這類事件的關係,轉回到一種幾乎可以說是私密的互動關係之中。


    螢幕/遮幕:劇場與感知

    自從電影與廣播發明之後,演藝事業和舞台藝術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電影、廣播,乃至於這兩者的混合產物,亦即電視,在在都大幅革新了我們接觸或參與各種事件及演出的模式。法國思想家暨行動主義者紀.德博(Guy Debord)在其鉅著《奇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67)一書當中,對於傳播媒體將個人世界所發生的現實事件,扭轉成為一則受資本主義法則宰制的媒體事件,表達了他的不滿之聲。此一子項下的展覽,將專注於呈現當代的雕塑運動當中,藝術家如何將螢幕與遮幕的使用,變成其主要的表現元素。同時,對於劇場已見的一些設施裝置,如何影響了電影當中的視覺錯覺原理,進而以此移轉或轉化觀賞者的心理,本項展覽也會提供一些作品,以作為參考。


    事件:表現與再現

    不管是電影,或是稍後運用錄影方式,來記錄獨特或曇花一現事件的手法,在在都為二十世紀的藝術家開啟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與曇花一現的演出動作相對立的,乃是繪畫與攝影之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超真實」(hyper-realistic)再現模式;此一爆炸性的現象使得「真實」的本質這一課題,變得益加複雜化。在此,描繪型的形象或影像結合了那些只能透過敘事結構訴說的事件本身。靜態而立體的圖像再現模式,將面對動態且以時間為主的故事;對後者而言,時間被當作一種再現的裝置手法之用。


    新劇場模式

    新劇場模式主要引介晚近最新的建築技術,以及關於劇場、音樂與電影的最新創作材料。不同的展演類型,自然衍伸出極為不同的傳統。基於現代科技的創新與不同發行手法的崛起,原本盛極一時的寬螢幕新藝綜合體,開始轉向家庭影院,亦即回到小螢幕的劇場形態。同時,電視及其所挾帶而來的對於影像與影音產品的消費,更是咄咄逼人地威脅著電影的命運,甚至可能導致電影的終結。


    儘管我們每個個人身處不同的社會空間,運作也各有不同,然而,我們卻共時並存,因而形成了全球的文化網絡。眼前,全世界對於此一文化網絡的構成本質,發起了諸多質疑。在此,「世界劇場」策劃展亦有意呼應並提出其反詰與質問。從集體的精神淨化,到個人愉悅、恐怖以及奇幻夢想的私密宇宙,「世界劇場」企圖描繪與勾勒出一個對於更美好世界的地理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