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波
1930年生於板橋,逝於2021年
在《寒意》中,偌大的單車車輪佔據前景,車輪之後,兩人步入冷冽寒光中,身影迷濛渺茫。
在《密談》裡,兩名男子傾身交談,身旁的單車猶如一道安靜鉸鏈——既分隔,又連結。
徐清波的攝影「讓瞬間停格」,視角沉穩精確,構圖深思熟慮,結合了紀實的通徹明晰,從而保存了人世經驗與社會歷史。
戰後年代,單車逐漸成為臺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市面販售的單車品牌,例如「幸福牌」單車,售價約為新臺幣九百多元,甚或可以分期付款方案購買;就連公務人員也被建議選購單車——然而,對許多人而言,便利移動雖然可及,卻仍需精打細算。此時的單車具有縮短工作與歸途距離的可能性;也逐步將行動力轉化為日常習慣,而非奢侈品。
本屆雙年展的重要概念起點之一——吳明益的小說《單車失竊記》,聚焦於兒子尋找父親失竊單車的故事。這段「尋車之旅」也成為解讀這座島嶼的未竟過往、並在其中確認自身位置的途徑。在《寒意》裡,近在眼前的車輪與遠方的行人,或許正呼應了這段追尋:記憶與移動,兜兜轉轉,指向歸屬。如同《密談》中,那置於兩人身旁的單車,同樣寄託著不變的想望:思慕著家,探尋著一條走下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