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Loading
Whispers  on  the  Horizon
地平線上的低吟

伊凡娜・巴希奇

1986年生於貝爾格勒,現居工作於紐約

伊凡娜·巴希奇的裝置包括三件雕塑,分別置於展廳內與中庭。

  作品《氣動激情》的主雕塑〈形變〉內建麥克風,將響亮的機械鎚擊聲收音並放大。錘子隨藝術家的呼吸節奏緩慢敲擊,逐步將石塊磨成粉末。

  兩件雕塑〈綻放體#1〉和〈綻放體#2〉分處〈形變〉兩側。其肉色、摺疊、宛如肌膚的表面,有部分覆以閃亮金屬,彷彿正在蛻變、破殼而出。

  巴希奇的藝術實踐將材料作為一種象徵符碼:吹製玻璃意指呼吸,蠟代表肉體,石頭體現受壓物質,青銅猶如盔甲,不鏽鋼則喚起作用於身體的生死力量。

  在地下樓中庭的雕塑《靈變》結合氣息、玻璃、混凝土、銅,呈現向天綻放的蓮花形態。雕塑中心是一顆銅質心臟,宛如花朵盛開,周圍環繞著玻璃容器,因賽車排氣管導出的霧氣,看似正在呼吸。《靈變:墜落種#1》和《靈變:墜落種#2》則如同嫩芽,從展場地板中冒出。

  《靈變》的靈感源自Spomeniks——1945至1990年間,前南斯拉夫為了凝聚飽受戰爭撕裂的國家所建造的抽象混凝土紀念碑。巴希奇藉此反思分離與渴慕,以及重建破碎社會的可能性。立基於藝術家童年對戰爭、暴力與國家分裂的記憶,這件作品探討人類對合而為一的渴望,以及為了集體而消解主體自我的過程。

 

  她的雕塑《我曾見證世紀與廣闊乾涸之地;我抵達虛無,虛無曾澤潤生機》由粉紅色雪花石膏、蠟與吹製玻璃構成,安置於四根不鏽鋼支腳之上。其柔軟外露的表面使其看似半生物、半機械——靈感來自螳螂,這種昆蟲在古希臘與古埃及神話中與來世相關。只見此一形體正處於轉化之中,彷彿正在蛻殼,顯露柔軟而濕潤的核心。巴希奇藉此探討「轉化」作為生存與適應的方式,並將其比作昆蟲在繭中分解自身,再重塑為全新的存在。

  巴希奇的作品融合堅韌與脆弱的材料——如金屬、玻璃,甚至她的呼吸——以探問關於身體、變化與生存的思考。

《氣動激情》,2020-2024,特製鑄造及熱彎玻璃、不鏽鋼、粉紅雪花石膏、吹製玻璃、氣息、氣動鎚、壓力、特製賽車排氣岐管、特製電路系統、麥克風、混音器、喇叭、空氣壓縮機、蠟、白色雪花石膏、青銅、油畫顏料,700 x 350 x 150 公分。藝術家及 Albion Jeune 和 Francesca Minini 提供,攝影:Stefan Ko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