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ENG
:::
訊息公告

2020台北雙年展呈獻豐富公眾計畫 藉對話與共學提出對土地萬物的關注

 「通往世界的獸徑:潛行工作營」路徑1:「萬物夜談-川流治理術」,鄒族獵人安孝明引路上山。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之第12屆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呈獻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共57位參與者及團隊的強勁陣容,迄今已吸引9萬多名訪客入場,在疫情期間持續獲得民眾的積極參與。展覽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策劃公眾計畫。

2020台北雙年展旨在以星球的角度審視人們之間的差異及其影響,探索地緣政治以及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為此,策展人將北美館轉化為「星象廳」,藉藝術家的作品對應到各個星球,象徵人們對地球認知上的歧異,試圖讓觀者在不同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中做出評判及抉擇。而一系列的公眾計畫則代表不同星球之間碰撞的時刻,不斷激發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力行微型革命的動能。

雙年展公眾計劃以五場「協商劇場」作為開端,在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的學者以及五所大學的師生參與下於北美館舉行,討論了臺灣當下面對的多項社會議題,包括氣候變遷覺察、核廢料處理困境、塑化劑究責、離岸風電建置爭議以及助孕人工科技。「協商劇場」系列以角色扮演、辯論及協商的方式呈現「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概念,聚合來自不同領域與意見相左的人們與非人行動者,場場皆獲觀眾熱烈參與,激盪出不同面向的思維與討論。

2021年1月舉行的「月亮鹽巴:科幻寫作工作坊」邀請呂岱如、吳梓安、侯怡亭、陳子豪策辦,帶領參與者觀察及重新想像我們的世界,為假想即將來到的克蘇魯紀(又稱怪物世)編織寓言及神話,模擬邏輯秩序及文明瓦解、不同生命體疆界消融的時代。透過各種感官體驗、思考辯論、敘事演練等遊戲般的練習,參與者開發了一系列集體文本創作旅程,並在工作坊結束時以朗讀分享成果。「國家所在的遺人遺事」系列計畫,其中一項走讀活動邀請參與者重遊臺灣歷史地標。北美館鄰近的圓山大飯店所在位置歷來被視為臺灣龍穴,從劍潭山至文間山的龍脈稜線在冷戰戒嚴期間是由憲兵禁衛的管制區。本活動為雙年展參展作品《在冷戰裡生火》創作脈絡的延伸,藝術家秦政德帶領參與者從圓山大飯店出發,最終探入被視為臺灣冷戰時期標誌性紀念碑的軍事堡壘「梅冷堡」。

公眾計畫另包括「通往世界的獸徑:潛行工作營」,透過由獵人、海洋學家和藝術家們領隊的三天兩夜徒步工作營,創造開放學習、相互交流的機會。跨學科團隊將運用身體的感知穿越地圖邊界的土地,並共同構想出一條新的路徑,藉此重新與土地萬物建立關係。工作營項目包括三條不同的路徑:

  • 路徑1:「萬物夜談—川流治理術」(2021年1月18至20日) 前往曾文溪上游達邦部落,探索流域的地理環境,包含上中下游所衍生不同的自然知識、聚落變遷等生態面向,以及透過鄒族獵人對於溪流與土地的命名故事,進一步推演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邀請參與者跳脫支配性的敘事軸進行換位思考,嘗試以物的視角回應流域治理議題,萬物們於營火旁夜談,探索彼此之間緻密的連結。
  • 路徑2:「山居過去未來式」(2021年2月24至26日) 將前往原為布農族部落的內本鹿,其族人在1941年被強制遷移部落至延平鄉各村。多年來族人在政府的協助下重返舊部落尋根,他們視山林為pasnanavan(學校),就地取材重建家屋,與山建立更深的連結。工作營將邀請參與者穿越延平林道 、Mamahav聚落獵徑與內本鹿古道,認識布農族人遷徙到內本鹿的故事,用在地觀點探測山林的環境變遷,伴隨身體與土地互動,學習山居的生活知識。
  • 路徑3:「冰河孓遺生物,翻轉東西流域身世」(2021年3月1至3日) 將探索被印製在新臺幣貳仟圓紙鈔上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亦稱臺灣鱒)的起源地。臺灣鱒最初被認為來自大甲溪,直至海洋生物學家方力行在長達13年踏遍臺灣溪床的田野研究後,提出蘭陽溪為國寶魚故鄉的新假說。此場工作營將帶領參與者重遊位於臺灣東西流域的關口,重新理解跨學科導引所促成認知翻轉的魅力。
     

國際知名藝文媒體e-flux同時與臺北市立美術館聯合製作,在瑞士盧瑪基金會(LUMA Foundation)贊助下推出2020台北雙年展特刊,讓讀者可以探索更多雙年展相關的延伸議題。撰稿人包括來自多個領域的知名研究人員及學者,如比利時科學哲學家伊莎貝爾.斯唐熱(Isabelle Stengers);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許煜(Yuk Hui);巴西人類學家艾督瓦多.維威洛斯.德卡斯特羅(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及哲學家黛博拉.達諾夫斯基(De?borah Danowski)等。

更多公眾計畫資訊,請瀏覽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zh-TW/Project/Event_List/0  

線上展廳以及展覽相關影片: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zh-TW/Online/Online_List   
 

台北雙年展
台北雙年展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策辦之旗艦展覽,自1998年創辦以來致力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串聯臺北與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連結網絡,成為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的驅動力。台北雙年展藉由多向溝通的展覽平台與對話機制,積極參與國際藝術社群、引領論述,並回應當代議題,涵括全球視野及區域獨特性。

線上展廳:https://embed.artogo.tw/1/dty4snvVcf9&mpv=1  
國際藝術平台Ocula現正於網站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https://ocula.com/events/taipei-biennial/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1983年為回應當時方興未艾的現代藝術運動而成立。美術館建築樓層面積超過20,000平方公尺,其中11,741平方公尺為展演空間。自開館以來,即肩負推動臺灣現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普及之使命,並在全球當代藝術崛起的背景下致力於文化生產。臺北市立美術館自1995年起負責策劃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並於1998年開始策辦台北雙年展,邀請國內外著名策展人及藝術家參與合作。www.tfam.museum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生於法國博訥(Beaune)。現為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Paris)政治藝術學程(the Program in Political Arts, SPEAP)及媒體實驗室(Médialab)榮譽教授。自2018年1月至今常駐德國卡斯魯爾(Karlsruhe),分別於ZKM媒體藝術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a, ZKM)擔任為期兩年的訪問學者,並於卡斯魯爾藝術設計大學(Karlsruhe University of Arts and Design, HfG)擔任教授。拉圖同時身任多所學術機構學者身分並擁有六個榮譽博士學位,另於2013年榮獲挪威霍爾堡獎(Holberg Prize)。曾撰著主編書籍20餘本、正式出版文章超過150篇。拉圖曾策畫重要國際展覽包含:2002年與彼得.韋伯(Peter Weibel)共同策劃「打破偶像:科學、宗教和藝術的圖像的製造與摧毀」(Iconoclash: Beyond the Image Wars in Science, Religion and Art),2005年獨立策劃「讓物件公共化:民主的氛圍」(Making Things Public: Atmosphere of Democracy),以及2016年「重置現代性!」(Reset Modernity!)。三個展覽的專書由MIT Press出版。日前策劃ZKM中心當期展覽「臨界區:地球政治的觀測站」(Critical Zones, Observatory for Earthly Politics)。

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
獨立策展人,現居巴黎。具視覺藝術與藝術史研究背景,曾多次參與以生態型變(ecological mutation)為題的跨領域計畫。圭納已數度與拉圖合作國際策展,如2016年ZKM中心「重置現代性!」(Reset Modernity!);以及隨後該計畫以工作坊形式於另外兩地的延伸,包含於中國策劃執行「重置現代性!上海站」(Reset Modernity! Shanghai Perspective)作為2016「Shanghai Project | 上海種子」的子計畫;以及與伊朗佩吉曼基金會(Pejman Foundation)的雷札.黑里(Reza Haeri)、德黑蘭大學科技史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History of Science of Tehran University)共同發展的系列計畫「重置現代性!德黑蘭站」(Reset Modernity! Tehran Perspective)。日前協同策劃ZKM中心當期展覽「臨界區:地球政治的觀測站」(Critical Zones, Observatory for Earthly Politics)。

林怡華
擅長跳脫常規展域,進行跨文化領域的實驗性操演,關注藝術的在地實踐,延展藝術能動性與作用力。近期策展包含2017年映像節「破壞控制」、2018年「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2019年北埔藝術小鎮「未來的昔日」、2019年「池田亮司個展」(共同策展人蕭淑文)、2020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共同策展人游崴)。現任山冶計畫藝術總監。

 

財團法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於1996年成立,早年營運表演場館「新舞臺」為城市留下珍貴的文化記憶,締造企業與藝文結合的典範;近年延伸扶植藝文的觸角,帶動國內外藝文交流,更將「藝文公益」加乘「社會關懷」,讓藝術資源跨越城鄉,打造人人可以親近藝文的分享平臺。基金會肯定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國際藝術社群交流之重要盛事,以及其主題與內容對社會之正向影響力,挹注資源大力支持,為本展的主力贊助。

盧瑪基金會(Luma Foundation)
盧瑪基金會由瑪雅·霍夫曼(Maja Hoffmann)於2004年在瑞士成立,其宗旨為支持以視覺和表演藝術、攝影、出版、紀錄片製作等領域為志業的藝術家、行動者及組織。盧瑪基金會製作並支持致力於推廣環境議題、人權、教育與文化且具有挑戰性的藝術計畫。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