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rojects 參展作品

REM KOOLHAAS AND ELIA ZENGHELIS, WITH MADELON VRIESENDORP AND ZOE ZENGHELIS (瑞姆・庫哈斯 / 愛利亞・潛赫利斯/麥得隆・維里憲德普 / 佐依・潛赫利斯,荷蘭)

1944年生於荷蘭鹿特丹
現居荷蘭,鹿特丹



作品圖片
出埃及記,或建築物的自願囚,連環圖計畫
裝置


1972年,瑞姆・庫哈斯和愛利亞・潜赫利斯與麥得隆・維里憲德普、佐依・潛赫利斯合作,創作一系列十八幅圖像,總標題為《出埃及記,或建築物的自願囚,連環圖計畫》(1972),這個系列後來實際上孕育出1970年代萌發的基進建築理論。

這些圖像要奠基於一項「柏林圍牆作為建築物」的研究,畫面呈現柏林圍牆疊蓋在曼哈頓及其郊區的圖像上、倫敦的都市計畫,以及搖滾樂、冷戰和色情圖片的拼貼,藉此描繪某種都會的「狂喜」(delirium),在其中,「突然間,一股強烈的都會可欲性的細長條帶贯穿過倫敦市中心」。這個計畫意在抹除倫敦市中心的一個區段,藉此建立一個-受波特萊爾啟發的-都會生活的地帶,並以拆自舊城的圍牆來保護這個地帶。倫敦人可以做出選擇;想要「被允許進入這個超高密度區域的人即變成「建築物的自願囚」。[註1]。在這座城市裡,「建築的終極且野蠻的運用」塑造了「區隔、孤立,不公、侵略、毀滅」的外相,這座牆在社會的領域裡造成問題,但也企圖提供某種 「可欲的他種選擇」。

《出埃及記》以圖像闡明都會過程的原型,及其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直接關係。該作品強調:建築的力量是不明確且危險的。即使《出埃及記》具有政治面的創發性,該作品實則指向了建築其不可能的本質,並試圖從資本主義都會的不平等中脫逃。因此,它標示出庫哈斯作品中的政治詰問,這項詰問對他後來的作品相當重要。

庫哈斯、潜赫利斯及其合作夥伴們對持續的現代化的回應,投射爲對形式上的和規劃的事物之間的某種協調,現代主義則如此艱難地把這兩者扣合在一起。都會環境的現實狀況,其特色正是介於建築的穩定性和建築功能的不穩定性之間的矛盾。恰是這種不確定性揭顯了責任的範疇,於是也提出某種倫理的尺度。這些藝術家當時正是透過這種協調,而試圖避免將建築與他們所認知的現實區隔開來。

[註1] Jacques Lucan編的《「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of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瑞姆・库哈斯:1970~1990建築作品集》(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1991)書中,瑞姆・庫哈斯所寫的,162頁。
除了特別標明出處的句子,本文所有引句均出自《S, M, L, XL:都會建築事務所,瑞姆・庫哈斯和布魯斯・毛》(New York:Monacelli Press, 1995)書中的<出埃及記,或建築物的自願囚>,2~21頁。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architects/Rem_Koolhaas.html
http://www.pritzkerprize.com/mediakit2000.htm
http://architecture.about.com/gi/dynamic/offsite.htm?site=http%3A%2F%2Fwww.greatbuildings.com%2Farchitects%2FRem_Koolhaas.html
http://architecture.about.com/msubarc-k.htm
http://www.iit.edu/departments/pr/arch.comp/koolhaas.html
http://www.oma.nl/index_flash.htm
http://www.archinform.net/arch/434.htm?ID=aff3943211e65c8db36910cf4af5ce5f
http://www.archi.com.tw/chianan/2001-5-7-2.htm
http://www.how.org.tw/class/discussion_material.asp?CTID=%7B8712831F-D64D-4C71-B9E6-4A317D52AD54%7D&TopicID=%7B3955FCF1-B653-4E21-BC67-1E437E57BCED%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