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ENG
:::

實地星球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 & 哈利爾.喬雷吉

  •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

    (Born in 1969. 黎巴嫩)

  • 哈利爾.喬雷吉

    (Born in 1969. 黎巴嫩)

        冷河河床下,2020

巴里德河難民營(Nahr el Bared refugee camp)位於黎巴嫩北部通往敘利亞的沿海公路上,距離首都貝魯特約一百公里。自1949年起,這裡收容來自巴勒斯坦的難民,並於1969年開始擁有治外法權,具備軍事與政治上的自主性。2007年,黎巴嫩政府軍與當時在難民營中成立不到一年的激進團體伊斯蘭法塔赫組織(Fatah al-Islam)爆發衝突。經過一百天的武裝衝突,難民營中大約百分之九十五的建築與基本設施遭到破壞,導致近三萬人無家可歸。

在挖掘與重建工作開始之後,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隨著碎石瓦礫的移除過程,深埋其下的古老地層得以出土,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以及後來的羅馬大城奧托西亞(Orthosia)。

然而,當流離失所的眾人亟待回歸家園的同時,我們到底該如何處理這些重大的考古發現?考古學家能處理的時間有限;奧托西亞從地底浮現,只為了再度被掩埋。帶著諸多爭議,最終的決定仍是回填營區場址,如石棺一般將之封印。厚度從五十公分至四公尺不等的巨大水泥層,將會覆滿整片難民營區的土地。

藝術家以一座雕塑呈現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那層薄膜,也是營區石棺的一道印記;而檔案文獻則訴說著營區的考古、人民與軍事發展,及其覆滅與重建。這個位於臨界區內的所在,承載著地緣政治的瘋狂:在此,考古學必須持續沉潛休眠,直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得到解決,而巴里德河營區難民的命運得以被安置的那一天為止。延續與斷裂、建造與摧毀,巨變與動盪總是在混亂
中帶來無盡的重生可能。

在8月4日發生的爆炸中,這座雕塑的模型就在我們的工作室裡,和其他的一切一起被炸得四分五裂。這件事翻轉了我們對雕塑的觀點與再現模式,如同我們天翻地覆的世界。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 & 哈利爾.喬雷吉,《冷河河床下》,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 & 哈利爾.喬雷吉,《冷河河床下》,2020,雕塑,160×205×3公分。

合作對象:Maissa Maatouk, Hadi Choueri, Karim Chaya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