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ENG
:::
協商劇場

議題1:離岸風電進行式【試演場】

協商劇場現場照。

為了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同時改善空污、碳排和廢核電等迫切問題,離岸風力發電的建置已在台灣西部海域如火如荼地展開。這個外來的技術產業如何在台灣紮根,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時顧及海洋環境調查及生物多樣性保育,也考量受影響的漁業及地方發展等,就成為了重要且急迫的台灣議題。本議題藉由虛構一個新的彰化地區離岸風電開發案,以參加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會的專案小組會議為場景,由相關政府單位、環評委員、開發商、技術專家、利害相關者及非人行動者(如:白海豚、經濟魚類、候鳥、岸際生態等)共同發聲與協商,針對風場工程對海洋環境影響、施工及運作噪音及底床擾動對鯨豚及魚類的影響、施工及運作期對近海漁業的影響、風機運作對遷徙候鳥及岸際生態的影響、風電產業對地方的經濟助益等爭議,討論並協商出對生態、環境、工程與社會等面向同等重視的可能共識與做法。最後召開公眾「記者會」公開協商意見,邀請風電廠商、漁民代表、環境記者及NGO等真實角色進行提問。

洪文玲
美國密西根大學造船及輪機工程博士,現任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文化部水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她致力於研究與推動公眾與工程運作的連結,特別關注公民科學、公眾對科學的認知、科學及技術的公共溝通及工程知識的建構等;過去研究的主題,包含工廠與鄰近社區對汙染排放的認知差異與行動、高雄氣爆法庭科學證據論證及技術治理的公眾性等。曾參與2019年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獲獎影集《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的製作。

楊智元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他強調科學知識在政策過程當中所展現的公共合理性權威,並重視工程技術選擇所傳達出的累積性文化意涵。研究案例包含電力工程調度、專家費率審定會、在地化的太陽能安裝等。近期研究則轉向人類世科學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挑戰與對話。

圖片出處:海洋風電
圖片出處:海洋風電
圖片出處:海洋風電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