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參與者 >
陸季盈 LU Ji-Ying
陸季盈日記,1933–2004

2009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獲陸東原先生捐贈七十餘件家族文物,包括其父親陸季盈的家族相簿與書信,以及持續長達七十一年的日記與耕種筆記。

 

陸季盈為高雄橋頭人,畢業於楠梓第二公學校高等科,主要生活範圍是在九曲堂及從事農業活動,他自1933年7月13日起,除1943至1945年底多缺記寫外,至2004年過世為止每年都有撰寫。戰前的日記以日文書寫,內容含括:生活記事與感想抒發、家族互動、種植的日常心情/心得、經濟作物的種植紀錄、產銷問題、新品種實驗、嫁接與技術改良、考察旅行、節氣、每日氣候狀況與看天吃飯的焦急、病蟲害防治、身體感與身體狀況,以及加入青年團後的相關活動記載、農事實行組合相關工作內容、國語(日語)講習所專任講師、民風作興會書記及皇民奉公會書記工作紀錄。戰後他加入四健會指導員。而面對語言的轉換,讓他決定用中文開始繼續寫日記,但也許是因新的語言使然,書寫風格轉為多只是簡要條列耕種記事、生活瑣事與時事。

 

除了日常日記外,陸季盈持之以恆地透過仔細觀察與登錄,在耕種筆記中表列了整年度的果樹、甘蔗、稻米、豆類耕種管理表與栽培法,以及家禽購入登錄和雨水、灑藥、施肥、收成統計。這些量化紀錄與多樣的種植種類,呈現陸季盈鑽研農業技術改良的用心,同時也反映當時臺灣農民的生活應變策略與商業性格。

 

這批珍貴手稿記錄且見證了一位受過近代初等教育的臺灣農夫生活樣貌與對技術改良的投入,也可從中一窺1930年代以來日本於殖民地推行語言政策與農事推廣等一連串社會教化運動,以及從日治到二十一世紀的農業政策與常民生活變遷。


陸季盈,1916年出生於臺灣,2004年卒於高雄。

陸季盈於耕種筆記中記錄1961年第二期水稻管理法。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陸季盈於耕種筆記中記錄1961年第二期水稻管理法。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陸季盈於1975年12月26至31日撰寫的日記。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陸季盈於1975年12月26至31日撰寫的日記。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陸季盈於1933年7月13日開始寫日記。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陸季盈於1933年7月13日開始寫日記。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展場一景
展場一景
展場一景
展場一景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