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參與者 >
在地實驗 ET@T
漫遊者函集,2018

在地實驗為臺灣媒體藝術/數位藝術組織,致力於提升對數位文本的理解,以及與數位文化相關的理論與展演形式。

 

在身體感官「登入」虛擬視界變得更便利輕盈的同時,人的「被(機器)遺忘權」合法化,得主張「機器學習」邏輯下持續演算的「技術物主體性」侵犯人權。即便人與技術物持續爭取權利、實現潛力,不斷優化的科技與增值的數據(data)交換價值,已明顯地加速「機械社會」時代降臨。

 

〈漫遊者函集〉正是「實擬虛境」未來場景的方案:機械具有靈性,與我們爭辯何謂藝術,並串流其所見聞,成為其他資訊系統的養料。

 

函集(Hanji)漫遊又漫談,源於「藝術創作」對「扮演」與「表現」的原初欲望,完成於賽博格式的數位實驗:既是機械化的有機體,也是擬人的技術物,互為表裡的特性正如數位時代流變的主體及其所掀起的倫理問題。

 

在地實驗相信機器人的主體性,同時也好奇,人類、機器人之間需要什麼樣的介面彼此溝通?或者,當機器人以智能系統介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時,此中的意義傳遞可能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是否可能在機器人中介的條件下建立人類社群?如果可能,這樣的社群具有什麼樣的特質?所有這些在後自然時代出現的介面、媒介與溝通層面上的問題,是藝術家們希望透過函集提出的新的美感經驗。

 

一系列以「反控/智」為主題的論壇,從人機互動談起,以個體自主與反控制為核心,再到反思「人工智慧」的機械智能技術等論題。函集將全景直播論壇於ARThon 藝術松學校影音平臺,現場或線上參與者,皆可隨時提問、延伸討論。



在地實驗,1995年創立於臺北。

 

論壇
主持:在地實驗
地點:地下樓生態實驗室

 

身分幻術中的新政治想像
策劃:在地實驗
講者:函集、火旺教授
日期:2018/11/21
時間:14:30

 

同溫層外的體感遊戲
策劃:動態自造實驗室
講者:李萬鏗
日期:2018/11/22
時間:14:30

 

微小世界的美學呈現
策劃:王咏琳
講者:張培俊、沈伯丞
日期:2018/11/27
時間:14:30

 

回收主義的藝術與電子垃圾的文化
策劃:鄭先喻
講者:班傑明.戈隆,又名「回收主義」(Benjamin Gaulon aka RECYCLISM)
日期:2018/11/28
時間:14:30

 

從生物學微觀的視野,如何看待科學與藝術?
策劃:王咏琳
講者:許惇偉、沈伯丞
日期:2018/12/23
時間:10:00

 

連接連續體作為藝術研究
策劃:鄭先喻
講者:薩沙.斯帕施爾(Saša Spačal)、密爾拉揚.施瓦喬治(Mirjan Švagelj, PhD)
日期:2018/12/23
時間:14:30

 

都會生態學研究與延伸
策劃:王咏琳
講者:梁世雄、沈伯丞
日期:2019/1/6
時間:10:00

 

當數位替身作為一個載體
策劃:在地實驗
講者:黃文浩、李柏廷
日期:2019/2/17
時間:14:30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示意圖),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示意圖),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示意圖),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示意圖),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在地實驗,《漫遊者函集》,2018,科技藝術,尺寸視空間而定。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