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節目 >
走讀│圓山附近:傾聽基隆河畔的寂靜與喧囂
日期:2018/12/1(六)、2018/12/16(日)、2019/1/13(日)、2019/2/17(日)、2019/3/3(日)
時間:09:30–12:00
集合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正門口
活動地點:圓山附近
人數:二十人
對象:一般大眾
年齡限制:無

循著九十年前畫家郭雪湖《圓山附近》的寫生路徑,緩緩徒步而上,讓參與者藉由個人聆聽,與內在的經驗進行「調音」,也試圖讓更多在喧囂環伺下被麻痺的感官獲得甦醒,理解在此空間的細緻變遷,展現出更深度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豐富意涵。「聲音本身能夠喚起對空間的印象」,這種跨越時空的現象對應,必須透過身體參與和建構。因此,這條路線將由「中山橋」當作穿越的路線,從北美館過橋後,先從北安路走向劍潭山的步道登頂,沿途將會經過《圓山附近》中所描繪的田園風光,已經變成人們各自畫圈起的「生態區」,包括卡拉OK練歌場、羽球場、早操健身區⋯⋯,跟九十年前婦人低頭耕作與土地互動的畫面形成有趣的對照,畫面中曾經出現的南國農作物已經不再生產,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人類創造的喧囂,成為當代空間另一種多元的「產物」。

接著走向畫面右上方的位置,也就是當年「臺灣神社」所在地,亦即今天的「圓山大飯店」,去感受不同的時空記憶,接著再藉由飯店底下的密道(或是走飯店外面的步道)直接來到劍潭公園,進入另一個「人與自然相遇」的空間,再沿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走過中山橋的另一端,跨越過基隆河上所層層車道切割的畫面,看見基隆河畔的「再春游泳池」與「兒童樂園」的「遺址」,走回「圓山遺址展示室」,傾聽關於「圓山貝塚」的故事,那最古老的現場。在這裡,人與自然的命題,在耳中所領略到的風景,有著超越視覺的穿透性與想像力,但是當我們重新閉上眼睛站在那巨大聲潮席捲的現場,我們還可以找到另一個新的起點嗎?


范欽慧
自然作家、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野地錄音師。由於喜歡傾聽自然,1997年走入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臺灣生態環境、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2013年推動「寂靜山徑」計畫,喚起更多人關注自然聲景保護的價值,積極推動聲音的環境教育,創作版圖多元豐富,包括文字、聲音、影像、展覽、音樂會,藉由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來傳達對生態與土地的關心。曾在大愛電視台主持《愛悅讀》節目多年,引介國內外重要經典自然生態的保育著作,現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製作主持人。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並任理事長。國立政大新聞學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曾在經典雜誌、中國時報、國語日報科學版、環境電子報撰寫專欄,撰寫主題包括人與土地的情感建構,倡導「生態教養觀」,鼓勵父母陪伴孩子走入自然;並致力推動「海洋教育」及「生命教育」,作品〈護送螃蟹過馬路〉獲選為南一版小學五年級國語課文;近年積極投身於聲景科學與藝術人文教育,及持續進行自然生態的科普寫作。

注意事項
1.欲參加本活動,請以線上報名,填具姓名、聯絡方式、出生日期、身分證字號等資料,以為參加者投保旅遊平安險。
2.徒步導聆活動全程步行,請斟酌自身體力報名參加,參加活動請著輕便之服裝、健行鞋,並攜帶雨具、水壺。
3.由於戶外走讀活動易受天候影響,若因天候因素需更動活動內容或時間,我們將盡力妥善安排,感謝大家諒解與配合。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膠彩、絹,94.5×188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膠彩、絹,94.5×188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圓山有樂園」
「圓山有樂園」
圓山水神社
圓山水神社
圓山貯水池
圓山貯水池
我要報名 回上一頁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