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利. 薩德克
Walid SADEK

1966年出生於貝魯特,黎巴嫩|現居住於貝魯特
  • 瓦利.薩德克
    《待造的廢墟:一場持久戰隨筆》
編輯平台 2016.9.10 09:00 臺北市立美術館
論壇 2017.1.13 11:00

《待造的廢墟:一場持久戰隨筆》由Motto Books和2016台北雙年展共同出版。新書發布暨作者朗讀會:2017年1月13日,為台北雙年展論壇活動項目。

請參閱連結

《待造的廢墟:一場持久戰隨筆》寫於2006至2016這十年間。此文集審視以一種暫時性(temporality)為前提的生活條件——就理論而言,這裡所說的暫時性是指在結構上得以更新其長期主控條件的內戰所塑造的一種「持久現狀」(protracted now)。文集提出的論點是,這種持久現狀始終處於不安,乃因過去所留下的各種未竟拉扯持續抗拒再次陷入一個久遠而穩定的過去;文集亦以多種批判角度,探討生活在持久現狀條件下的後果,以及生命進程愕然中斷為生還者或存活者所開闢出的可能性。書中多篇短論皆著墨在被視為既永無休止又具歷史性的勞動(labor):在死屍的存有中流連的勞動、廢墟的勞動、透過死亡而觀看的勞動、思念的勞動。這些勞動永無休止,它們堅持不願意加入由國家支持並具市場導向的重建計畫所隱含的再生與復興的號召。這些勞動也具歷史性,它們將這種不願意放在反歷史決定論的架構中──此一歷史觀接納所謂「非線性記憶」,即試圖為那些在人類向前方更美好未來衝去的過程中被輕忽的往事扣上名稱的記憶形式。這些勞動的總和積累成對希望的一種批判,當希望帶著某種道德信念,一味相信個人改善是造就遲來正義的前提,結果反而造成當下集體行動的麻木癱瘓,這樣的希望便是一種具反作用的情感。從這些勞動中透現出這樣的論點:在戰爭的起伏交疊中,存在著一些具有政治意義的時刻,可以重新找回並予以審慎思考;藉此可以斷言從這種「持久現狀」中迸脫出來的必要性,以及利用壓在不願妥協的存活者肩上那可憎的知識,來開創一個可以過下去的生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