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捉怪物的小歷史

港千尋
Chihiro Minato



2011年3月25日,日本參議院的行政監視委員會,以「核電事故與行政監視系統的現狀」為主題要求參考人到會接受質詢。福島核災的幅射污染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這場包括原子爐設計者及地震學者在內的專家發言引起國民的廣大注目,但在會場散發的幅射測量值及地震發生率等精密數據相關資料中,有一張紙上的圖像令我驚訝。那是手繪插圖,是地震學者石橋克彥教授分發的資料。在那幅奇怪的插畫中,建在水邊的巨蛋型建築物屋頂上,附著一尾巨大的黑魚。一眼便可看出建築物是代表核電廠,至於上面的怪物有何意義,恐怕得熟知日本的民間信仰才會了解。插圖附帶的標題指出了意義:

日本的核電是伴隨鯰魚的核電。

日本的核電總有地震如影隨形。自古以來,日本人深信地震乃是鯰魚引發。當然現在誰都會說這是迷信,但這種畫在參議院的行政監視委員會出現,顯示即便是迷信也有其力量。我認為,那股力量,或許是近代史的深遠源流之中蘊藏的一連串圖像造成的。




我不知道這張插圖在參議院引起什麼樣的反應,但我們不妨就從這裡做個小小的圖像之旅。那立刻會將我們帶到至少二種不同的畫前。一種是一般稱為「鯰魚畫」的江戶時代末期的浮世繪。這是1855年10月2日發生安政大地震後江戶流行的木版畫,每幅畫都以鯰魚為主角因此被稱為「鯰魚畫」。當時江戶的人口多達百萬,即便放眼全球也是前幾名的大都市,但是這場大地震伴隨海嘯與火災,造成房屋毀損約一萬四千戶的嚴重災情,犧牲者估計多達七千至一萬人,是歷史性的重大災害。

鯰魚畫的種類繁多,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鹿島大明神拿大石壓住怪物頭部的圖像。這塊石頭被稱為「要石」,人們相信它負責鎮住大地避免晃動。這塊石頭,目前仍在成田國際機場附近的鹿島神宮森林深處。說到安政大地震的發生原因,10月素來被稱為神無月,在這個月,日本所有的神明都聚集在出雲國,也就是日本列島西部的某個地方。江戶人想必認為,就在鹿島大明神外出的這個節骨眼,要石鬆脫,導致鯰魚趁機作亂。

鯰魚的特徵,在於擬人化。穿上衣服的魚混在江戶人群中,扮演各種角色。例如有一張畫中的它被當成引發災害的罪魁禍首遭到逮捕,五花大綁地在官老爺面前俯首認罪。另一方面,也有鯰魚口吐金錢或賣藥的圖畫。後者在震災後,眾人渴望復興、期待景氣復甦的情況下,以救世者的身分登場,是庶民的英雄。它一方面引發震災帶來禍害,同時也扮演拯救庶民的角色,在畫中呈現善惡相反的角色。

安政大地震前夕,發生了黑船來航1的大事件,地震等於發生在舉國不安的時期。地震之後國內有十幾年陷入嚴重混亂,江戶幕府瓦解進入明治維新,對日本而言是在近代的黎明發生的災害。察覺庶民藉鯰魚隱喻的不滿後,幕府禁止鯰魚畫繼續發行,由此可知鯰魚並不只是迷信的表現。也許是做為時代劇變的徵兆,才有怪物的出現。




另一種圖像,統稱為「葫蘆鯰魚」。這個主題,據信起源於京都禪寺收藏的十四世紀水墨畫。活躍於十四至十五世紀的禪僧如拙畫過一幅畫,描繪一名走在河邊的男人手拿葫蘆,欲捕捉水中的鯰魚。照理說,「渾圓的葫蘆,不可能逮到滑溜的鯰魚」,換言之此畫被解釋為人的嘗試終歸失敗。對於此畫的寓意,鈴木大拙解釋為人類欲以理性捕捉真理時,無從下手的窘境。認為此畫是在表現禪宗公案的說法就此傳開。

欲拿葫蘆制服鯰魚的圖像,透過被稱為大津繪的藝品畫,自江戶期廣為全國所知。此畫有多種版本,拿葫蘆的,往往不是鹿島神而是猿猴或財神。葫蘆也被描繪成裝藥或魔法的道具,其中想必也有來自中國的影響。葫蘆的形狀與鯰魚雷同,也構成幽默的圖像頗受歡迎,現在甚至用在和服與手巾的花樣上。「葫蘆鯰魚」一詞也可用來引喻不可能的事,但並非負面意義。通常做為有趣、好兆頭的象徵。




為何要用葫蘆制服河中怪物?要思考這個問題恐怕必須先想想自古以來葫蘆是做為什麼用途。一般而言統稱為葫蘆(bottle gourd)的果實,形狀與大小各有千秋,用於各種用途。葫蘆是幾時為人類所用,諸家說法不一無法確定,但在相當早期的遺跡便已發現它的種子。其中最古老的種子之一是在祕魯高地發現,推測應在西元前一萬一千年至一萬三千年前。在亞洲,泰國某洞窟發現的種子約為西元前六千年至一萬年。總而言之,葫蘆這種植物在日本早在繩文時代已為人所知,當作工具使用也是在土器發明前後的時代。也許因為它不是拿來食用,比起小麥或稻米等其他栽培植物顯得較不起眼,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皿,至少在長達一萬年的期間,它一直是貼近人類身邊的植物。

葫蘆的栽培品種固有其多樣性,利用法與加工法的驚人種類也足以壓倒其他植物。原因,就出在這種植物的形態。目前把葫蘆當作容器的最普通利用方式,大致可分三種。

第一種是把切除藤蔓的部分當開口,直接做為容器使用。或許因為這是最普遍的利用方式,這種植物的英文直接意指「水筒」。在腰部收縮的部分綁上繩子懸掛是舉世共通的做法,例如因天主教朝聖之路而聞名的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人們拿的手杖必然掛有這種葫蘆。日本有所謂的夕顏(扁蒲)和瓢簞這二種,稱為「瓢簞」時,通常指的是兩頭大中間細的形狀。

第二種是拿刀水平切開,當作碗來使用。果實中央變細,也就是葫蘆形時,視刀子在什麼高度切開,會有不同的形態。如果靠近底部下刀會變成盤子,若取果實的最大圓周可做成碗。若在更高處切開可當作瓶子。

第三種是垂直一分為二,把它當作湯匙或杓子的加工法。這種場合,下方膨脹的部分用來舀液體,上面細長的部分當作握柄。在北美,瓜身只有一處膨脹、作為握柄的細長部分特別長的這種葫蘆稱為柄杓葫蘆(dipper gourd)。在日本也稱為瓠子。縱向剖開時的形狀,是飯杓亦是湯杓。用於同樣用途的東西,被稱為「圓杓子」(御玉杓子,在日文中也指蝌蚪),這點也頗為耐人尋味。青蛙的小孩蝌蚪,本就與鯰魚的形狀相似。




以上的加工法與利用法,在非洲、亞洲、南北美洲、歐洲、太平洋區域等種植葫蘆的地區皆可發現。因此與葫蘆有關的神話及民間傳承信仰,也遍及世界各地。例如在非洲,將葫蘆視為女性、尤其是母體的看法廣為存在。果實本身的形狀想必是原因之一,但也有人說,葫蘆會產生無數種子,所以被視為多產的象徵。而且拿葫蘆當作食器與容器本就是女性的工作。不過,把那種形像與女性連結,該不會是因為人類是葫蘆之子吧。

若在果實尚小時就拿線捆綁,葫蘆幾乎可變成任何形狀。在中國,放進模型、在表面雕刻的技術很發達。另外,葫蘆不僅可當作耐水性容器,表面也易於加工,因此許多地區的葫蘆都會刻上繪畫與花紋。不消說,那些圖案,自然多半與各地流傳的傳承或神話息息相關。大津繪的圖案,也是畫在葫蘆上。做為代代口語相傳的傳承「身體」,葫蘆堪稱被人類視若珍寶。




葫蘆是大自然的樂器。乾燥的果實隨風一晃,裡面的種子滾動,便會靜靜發出聲音。葫蘆被當作樂器,最早大概就是這種「響葫蘆」,實際上這種利用法也可在世界各地發現。有時用於典禮儀式,也有的經過改良後做成沙鈴(maracas)這種正式的樂器。總之可以確定的是,葫蘆不僅可做容器,做為樂器也是重要的植物。

當作敲擊樂器的葫蘆,大如非洲鼓,小至沙鈴,遍及世界各地。在夏威夷,是呼拉舞不可或缺的敲擊樂器;在拉丁美洲,藉由摩擦表面的凹凸發出聲音當作打擊樂器。在非洲,除了當作鼓,作為木琴(balafon)和拇指琴(sanza)的共鳴器,同樣廣為利用。用葫蘆做的絃樂器之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概是印度的西塔琴。在歐洲,中世紀將之做為絃樂器的琴身。從非洲到亞洲,絃樂器最普遍的形態似乎就是來自葫蘆。管樂器用到葫蘆,從印度到越南散見於南亞與東南亞,但南法與科西嘉島也流傳著用小葫蘆當共鳴器的笛子。

葫蘆如此用於樂器是始自哪個時代已不可考,但肯定與當作容器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葫蘆顯然是最早用於共鳴器的植物。從熱帶到溫帶,幾乎世界各地至今仍用它做樂器,奏出的音樂,自有其他素材的樂器無法取代的特色。如果沒有利用葫蘆,人類的音樂或許會與今日所見大不相同。




葫蘆是用於控制水與空氣這二種流動體的最古老的技術。如果不用它來汲取河水運輸,人類恐怕無法遷徙至遠方。促使人類目前遍及地球各種場所的,就是這種最古老的技術。捕捉怪物,對人類而言也是古老技術,所以葫蘆在世界各地,至今仍被當作魔法道具。在中國的神仙思想中,葫蘆等於是一種時光旅行機。葫蘆的內部流動著與外部不同的世界。如果注意到這點,便可視為在石器時代(Stone Age)之外,還有葫蘆時代(Gourd Age)這個時間。石器時代始於人類製造石器時,終於人類不再製造時。葫蘆時代則無始無終。因為葫蘆創造了人類。

試圖理解葫蘆控制水與空氣之意義的,是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在《神話學》(Mythologiques)第二卷的《從蜂蜜到煙灰》(Du miel aux cendres)中,李維史陀雖然承認葫蘆作為裝水容器以及樂器的功用,也注目於第三種用途。裝有空氣的葫蘆被當作在水中漂浮的「浮標」。葫蘆裝水與裝空氣時會發生不同的聲音。李維史陀詳細檢討了南非神話關於葫蘆在河邊發出的聲音,指岀這些神話的內容,和人類在大自然進行的種種操作相對應。

人類在河邊,會拿杓子舀水或操槳划船前進,這時發出的水聲,棲息水中的某種生物都聽見了。如果違背神話的教訓發出聲音,說不定會被惡魔或怪物拖進水中,慘遭溺斃。亞馬遜河棲息著掛有葫蘆裝飾的蛇,會誘惑靠近水邊的人。違禁發出水聲的人,可能會落水。如果神話一直是在思考人性,葫蘆也同樣是思考人性。

日本的鯰魚,八成也是這種怪物之一。葫蘆鯰魚的主題,想必早在十四世紀繪入禪畫之前便已存在。通常鯰魚棲息在水底淤泥中。鯰魚之所以和地震預兆扯上關係,就是因為自古相傳只要它浮上水面,隨後便會有地震發生。相較之下乾燥的葫蘆即使掉進河裡也不會沉。鯰魚與葫蘆處於相反的關係,這種關係,似乎是運用感性的理性(或稱為知性努力的極限)表現。要捕捉地震這種不知會不會來的現象,就像用葫蘆捕捉鯰魚。神話式邏輯與禪宗公案,透過不可知論(agnosticism)相遇。




葫蘆,在它那種幽默的形態中,或許蘊藏著意外的哲學。談到這裡,且讓我們把話題回到參議院發放的「鯰魚伴隨核電」那張圖。附著在核電廠上的鯰魚圖,乍看之下與「鯰魚畫」正好相反。因為在鯰魚畫中是鯰魚被石頭壓住,這邊卻是鯰魚壓在核電廠上頭,但就不可知論看來,兩者要說的是同一件事。震災發生至今已超過一年,我們仍舊無法得知原子爐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在地震國家的水邊蓋核電廠的人,與拿著葫蘆走在水邊的十四世紀人類毫無分別。想必犯下了嚴禁在水邊從事的行為。那大概是因為造出了違背自然法則的容器。將核燃料完全密封的原子爐格納容器(圍阻體),絕對不可將內部對外開放。鯰魚壓頂的核電廠是在密閉空間內反覆進行核分裂的容器。那和以流動性為前提的自然容器無法相容。當意外發生,內部對外開放時,我們再次醒悟,那將是最悲慘的結局。

人類能夠平安在核能年代(Atomic Age)生存嗎?拿著葫蘆走在水邊的人想捕捉怪物,該不會反而跌進水中?生於葫蘆年代的人,必須再次窺視葫蘆內部。因為,在那小小的果實中,或許仍留有希望的種子。



1 近世抵達日本的歐美帆船因船身塗黑被稱為黑船,尤其是1853年美國艦隊航行至神奈川縣要求日本開港,更對幕府與舉國上下造成強烈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