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動計劃
今年的台北雙年展,與七個位於台北的藝術空間合 作,以結合原有的台北藝術生產與機構。邀集獨立 的藝術空間進行各個不同程度上的合作,結果衍生 多個既非平行展演,也非策展規劃的對話關係。每 個藝術空間最後呈現各個獨具特色的展演活動。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台北市中華路一段91巷13號
雙年展內視鏡
「雙年展內視鏡」邀請觀眾參與雙年展的拍攝活動,觀眾所拍 的照片皆會被放在網路上,除了在「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呈現編輯影像的過程外,並在展覽結束後集結出版。所有觀眾 皆可報名,資格不限,查詢網www.biennialscope.com
竹圍工作室
台北縣淡水鎮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
邊緣美學:竹圍十五週年回顧展
展覽日期:9月4日-10月10日為慶祝成立十五週年,竹圍工作室推出「邊緣美學:竹圍十五 週年回顧展」,透過十五位代表性的藝術家與策展人聯合展出 (包括曾在竹圍展出的藝術家,如:莊普,吳瑪悧,湯皇珍等 人),反映台灣當代藝術過去十五年的發展軌跡。
「替代空間連鎖店」— 城市、空間與當代藝 術的共生對話
展覽日期: 9月11日-10月23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地下實驗‧創意秀場」B30/32/34空 間(捷運中山與雙連站間地下書街)
竹圍工作室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結合來自3個城市的5個替 代空間,包括台南的57藝術工作室、文賢油漆工程行+豆油間 俱樂部、高雄的新浜碼頭、豆皮文藝咖啡館,以及花蓮的巴克 力藍等藝術空間,以文件、空間模擬、紀錄片等方式展演,展 覽期間並有週末導覽、座談會,與作品義賣等活動。
非常廟藝文空間
台北市伊通街47號B1
VT非常累畫室
活動日期:9月11日、9月18日、9月25日
地點:北美館一樓Google辦公室
VT(非常廟藝文空間)在北美館舉辦3場術科考試,幾乎是比 照常規編制的美術考試,實為批判實行數十年的術科大學入學 考試,以及台灣的傳統藝術教育,也藉此呼應「藝術」是如何 被生產與製造。除了這幾場考試,在美術館也舉辦研討會,邀 請多位藝文界的教育者,討論術科考試的機制與藝術生產過 程。
南海藝廊
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9巷3號
隙網機器與磁細胞分裂連結
活動日期:9月25日「隙網機器」展演座談、11月6日「磁細胞分裂/變種/連結」展演接力
9月25日在南海藝廊巨大的台北地圖上,將標示出各種重大藝 術文化工程的問題,且針對此議題展開座談;並從該日起始, 展開為期一個月對2010台北雙年展的觀察。最後在11月6日, 也就是接近本屆雙年展的尾聲,以不拘展演的形式,試圖對藝 術的生活環境提出問題,期許能藉此重新確立發言位置與行動 方針。
姚瑞中與 LSD
( Lost Society Documenta)小組
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蚊子館)踏查
本計劃由長期以來關注廢墟的藝術家姚瑞中主持,帶領北藝大 與師大等五十餘名學生組成LSD小組,返回各自故鄉踏查、拍 攝台灣閒置的公共設施(俗稱「蚊子館」),期間並進行攝影 工作坊,最後匯整147處案例(文化設施高達四分之一),以 出版形式勾勒出社會現狀,並提供大眾反思的參考。展出現場 以檔案室概念呈現。姚瑞中與LSD小組並在9月17日,於北美 館一樓Google辦公室舉辦新書發表會,並就相關議題討論。
新樂園藝術空間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1巷15-2號1樓
「擁擠的樂園」辦公室交換計畫—台北雙年 展大富翁遊戲大會&我有問題:台北雙年展討論會
活動日期:9月21日、9月25日
地點:北美館一樓Google辦公室、新樂園藝術空間
這個計畫讓新樂園與雙年展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交換辦公的地方,並且在美術館及新樂園舉辦活動,藉此從新樂園的邊緣文 化位置,思考在地的主流文化生產。
TheCube立方計劃空間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親歷幻見
活動日期:9月5日∼9月30日
「親歷幻見」並不著眼龐大的意識型態,轉而從每個人的日常
生活切入做為觀察角度,不僅一方面企圖突顯和批判某些強行
介入生活的力量──如當代社會中資本主義的擴張與影響,更
著重在創作者本身如何以機智、幽默和具有主動性意識地進行
價值翻轉、抵抗或與之妥協。
「親歷幻見」第一檔展覽從8月初就開始起跑,共展出六組來
自台灣與國外的藝術家與團體,主題聚焦於存在於當代生活中
各種「可見」與「不可見」的「系統」對於個人生活的制約和
其影響,並試圖從不同藝術家創作中看見人們於現實生存中之
對應能力與想像力。第二檔展覽於9月5日開幕,晚間將播放來
自丹麥的藝術團體Superflex的作品〈金融危機〉(The
Financial Crisis, 2009),在這部由四個催眠片段構成的影片
中,將金融危機視為精神性的症候,試圖以催眠來治療受危機
衝擊的個體。此外,同時展出劉和讓與TheCube立方計劃空間
合作的〈東部雞肉—我們所知的鄰里〉,以TheCube立方計
劃空間做為開展的基地、公館地區販售雞肉的商家做為第一階
段的線索,引發販售者、展演空間與藝術家生產共同對「鄰里
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