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雙年展簡史

〈台北雙年展〉是台北市立美術館為提倡當代藝術所舉辦的最重要國際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為推展現代美術,自1984年起,每年交替舉辦「現代美術新展望」及「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至1991年,各舉辦4屆。1992年開始,合併這兩項大展為「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採公開徵件方式評選參展藝術家。1996年之「台灣藝術主體性」雙年展,更進一步邀請蕭瓊瑞、羅智成、蔡宏明、李俊賢、謝東山、路況等國內六位藝術家擔任策展人,策劃主題性之雙年展,將現代藝術更統一完整的呈現。本館於舉辦十數年的競賽性質為主的雙年展之後,有感時機成熟與潮流所趨,而在1998年始,做了突破性的發展:即為順應國際「雙年展」風潮,提昇台灣當代藝術至國際藝壇注目的焦點,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始策略性的起用國際知名策展人與國內策展人合作,首開台灣舉辦國際藝術雙年展之例。

「雙/三年展」乃當代藝術的運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事實上「雙年展」已是世界當代藝術最重要的指標型展覽盛會,其中最具知名度的,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以及約六十年歷史的巴西〈聖保羅雙年展〉與自戰後開始舉辦的德國卡賽爾(Kassel)〈文件大展〉(Documenta)。而以城市之力經營雙年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除了展出項目外,「雙/三年展」通常還結合當地相關產業,如交通、觀光、餐飲與文化活動。

近年來亞洲各國亦察覺當代藝術對主辦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性,紛紛積極籌辦雙年展,以作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並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等其他經濟效益,紐約時報甚至為此一全球性的雙年展現象另創新字「Biennialistic」,各項國際雙年展已然成為各重要城市與都會區域最重要的藝術交流與號召全民參與的活動。自九○年代起,亞太地區國家紛紛以城市為名的雙年展在當代藝術雙年展的網絡中建立據點:如日本的「橫濱三年展」、「福岡三年展」、韓國的「光州雙年展」、「釜山雙年展」、中國的「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澳洲的「雪梨雙年展」與新加坡雙年展等。國際雙/三年展已然成為各城市與都會地區最重要的文化指標,更是成為介入國際當代藝壇的必要手段。

簡單回顧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以來各屆展覽的情況:1998年展覽標題為「欲望場域 (Site of Desire)」,由日籍國際策展人南條史生策畫,邀請來自日本、中國、台灣與韓國,以「欲望」為主題,並將本館點綴以粉紅色系,共有36位不同背景、經歷與年齡的藝術家作品在本館展出,內容包含繪畫、雕塑、錄影裝置與特定地點裝置等,展現藝術多元的風貌。

2000年,為呈現台北雙年展更活力、具開放性、未來性與發展的特質,改以雙策展人之策略,邀請法國國際策展人傑宏.尚斯 (Jérôme Sans) 與台灣策展人徐文瑞共同策劃,透過兩人對話,朝跨領域、多元具實驗性的策展方向思考,將展出形式定位在互動與體驗,展覽名稱為「無法無天 (The Sky is the Limit)」,該屆邀請十九國的藝術家共襄盛舉,展出強調亞洲與世界對話的特色及未來可能性,藉由當代藝術反映當下世界諸多面向。

2002年,仍援引雙策展人之模式,邀請西班牙國際策展人巴特繆.馬力(Bartomeu Marí)與台灣策展人王嘉驥共同策劃,以「世界劇場 (Great Theatre of the World」為策展主旨的台北雙年展,企圖檢視並觀照今日「傳媒社會」所帶來的種種幻惑人眼與人心,乃至於使人性陷入迷失的「影視奇觀」。其積極目的,更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反省精神的觀賞模式,期待觀眾積極而主動地進入藝術家的作品空間暨內涵世界當中。

「2004台北雙年展:在乎現實嗎?(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由比利時籍的芭芭拉.范德林登(Barbara Vanderlinden)以及台灣鄭慧華擔綱雙策展人。企望透過「真實(Reality)」的議題化,緊握現實,描繪「真實(Reality)」的複雜性,呈現世界文化公民與現實之間的纏鬥與應對狀態。然而在態度上,並不是要以盲目的懷舊情思對崇高或抽象的概念加以論說,而是意圖尋求另一種對談的可能性,以回應近年來新一輪的全球化風潮對世界各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所造成的勢不可擋的巨大衝擊:傳統與現代價值之間的衝突、世界經濟與產業模式轉型所造成的勞工問題、移民問題,以及都市化發展所造成的城鄉差距、文化身份認同、差異與同一化。

「2006年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 (Dirty Yoga)」邀請資深且具有策展公信力的美國籍策展人丹.卡麥隆 (Dan Cameron)與台灣策展人王俊傑共同策畫,以台北近年來十分風行熱門的瑜珈活動為隱喻出發,透過已不復瑜珈原始精神但卻大為風行的流行活動,將它所投射出關於欲望與恐懼,疾病與健康,醜陋與美麗,在地與國際等的極端價值觀,與當下全球化風潮中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命題相聯結,試圖闡述「中間」思考的可能,探討當下人們所處生活/移動/工作狀態的雙重性與曖昧,以及在不同的兩個端點間的中間性。

台北雙年展過去十年舉辦五屆以來,不僅提升了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更成功地將台北納入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1998年以來,藉著台北雙年展的機會,藉著作品帶來不同地域的新藝術概念,成為促進國際文化對話的驅動力。另一方面,它所引入的全球藝術視野、專業展覽組織型態、國際媒體曝光率,也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國際文化交流的主要標的。